合一塾学费(团队成长故事合一塾星月团队成长的故事)


合一星月班在示范班的带领下,从之前的平均分班进入了梯队PK模式;从过去的“自然学习法”变成了“婴儿学习法”……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们的学习是否更加高效?目前的梯队PK方式,是否能够起到预期中的效果?
在学期即将结束之际,老师收集了孩子们本学期印象最深刻的事,并从中挑选出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11个小故事,供家长们参考。
合一塾星月团队
2021
梯队PK
既然有梯队,自然会有伙伴互评、PK、升降等机制。在这些压力之下,孩子们会有着什么样的表现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几则小故事,走进孩子的内心吧!

# 陈诗瑜
一开始,我被分到了一梯队,但是因为我喜欢跟随别人,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会主动学习和突破自我。于是老师建议我去第二梯队,寻找自己的目标。在选择的时候我是有点忧郁的,而且也不太想降梯队,毕竟一梯是全校最棒的梯队,但是在二梯又能帮助我成长。
所以去到二梯队后,我积极竞选班干部,最后当上了小组长。而在当组长时,我发现要想当好组长就要以身作则,要是我还像在一梯队那样跟随别人的话,那我组员可能不服我了。所以我会更积极一点,带动组员们,还有给他们支持和鼓励。最后我还当上了班长,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就回到了第一梯队。
我回到一梯队后,我发现当其他同学玩在一起的时候,我不会随便过去和他们玩了,因为这样我的目标就达不到了。这些都是当组长教会了我。
# 褚谨谦
我在开学的时候,一直想着如何偷偷玩游戏。第一个星期,我还在想这个计划;但是从第二个星期开始,我就开始玩游戏了,一直玩了两个月。然后我就被发现了,接着就被调到了三梯队。
其实我被发现的时候,是没有一点想改变的心的,反正我也不想在二梯队学习了,而且感觉第三梯队也不错,所以我就去了三梯队。
但是真地去到第三梯队,我突然后悔了。因为三梯队很不自由,老师管的很严,饭后休息10分钟就要集合了,和下层人一样。而且里面的同学还经常争吵。我就特别想从第三梯队上来,就去问老师怎么办,然后按照老师给的方法做,最后就回到了第二梯队。
虽然前两个月都因为玩游戏浪费掉了,但我感觉也是值得的。因为就是玩了这个游戏,去了第三梯队,我才把这个游戏给戒掉了。
# 温馨
因为自己在学期中比较松懈、随意,目标感变弱。于是上天就给我敲了警钟——降梯队。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件超级糟糕、丢脸的事,非常难过。但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事情:有因必有果,我是因为做错了某些事情,才导致了这个结果的发生。而降梯队就是一件让我发现自己问题,避免以后吃大亏的礼物。
最后,我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责任,并且不断反思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缺陷。有因必有果,只要我努力,想要的结果自然而来;只要坚持不懈,相信早晚一定会成为那个理想的自己!
优胜劣汰,是自然社会亘古不变的法则。与其给孩子打造一个虚假的世外桃源,不如教会他强者的生存模式,学会从挫折和失败成长。当七大信念内化到孩子内心后,自然会在一次次挑战中战胜自己,挑战极限,成长为真正的狮子。
英语学习
面对全新的英语学习法,孩子们一开始都纷纷抱怨:听不懂、听不清,能不能放弃。但4个月过后,他们却能够自如地在脱稿表演,日常说英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孩子又经历了什么?

# 王梓仲
因为英语基础较弱,刚开始学英语时我根本听不清视频里的声音。所以在学习时心里总想着能不能不学。就这样过了一个月,我发现别的同学都进步了,只有我还在原地打转,内心就有点着急,想学快点追上同学们。但是因为之前没有认真学习,打好基础,所以过关时总是失败。这时应老师对我说: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着急只会让你学得越来越慢。只有接纳自己的不足,沉下心来和自己比,上课专注学习,课下利用早起等课余时间主动练习,才能有所提升。按照老师的建议坚持一段时间后,我的英语基础开始提高,从校园两百句到新概念,再到脱稿表演电影。现在,我不再觉得英语学习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以上就我的英语成长故事,总结一下:没有人天生就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只要我不断努力,持续突破,我的英语就会越来越好,加油!
其实,就如明颖老师所说:学习的态度比学习的能力更重要!虽然能力很差,但是只要愿意努力,成功只是早晚的事!
做事经营
除了学习和运动外,孩子们还成立了学生会和班级管理员,负责学校和班级的正常运行。身为领导者,除了要处理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外,每周还会在班会、学生会上接受老师的点评。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他们会有怎么样改变?下面是不同梯队学生们的总结,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吧!

# 颜篪
这个学期,卫生是我最大的挑战。一打扫卫生就开始有紧迫感。因为我打扫的卫生区很难。要么打扫完前面的旁边没打扫,要么打扫完旁边的前面没打扫。所以我就尝试各种方法,但还能扣很多分。但有一天,我没有用任何方式、也没有早到,却没扣分。我就觉得很神奇,这怎么可能?后来我懂了,很多事情只需要专注去做就可以做到,不需要很多花样。
# 刘子杰
在一次全校整顿中,我们组负责整理学校的服装道具。但因没有规划,让本来可以一天内完成的事情拖了一周,其中有两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
上午我们想把所有衣服洗好晾干,但后面太阳太大,所以我们决定下午再做。但因为没有及时收衣服,很多衣服都被吹走了。导致接下来一周里不断在校园各处发现衣服,每多一件就要重新整理一遍,消耗了很多学习的时间。第二个是整理服装。因为我们没确认好衣服的数量,以为衣服很少,所以收拾的很慢,结果后面发现还有新衣服时,我们都崩溃了,后面整理了很长时间。与此同时,另外一组因衣服很少,很快就收拾完了,反而多出了很多时间。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了做事前要提前规划。因为如果没有规划,后面就要用更多的精力去收尾。
其实,孩子们一致认为:学英语是最简单的事。因为它只需要不断练习、付出努力就可以做好。但是做事和运动,都需要不断地思考、在实践中一次次修改,才能成功。但反过来,能够把运动和做事学好的人,学习一定很轻松。
除了以上内容外,老师还会根据孩子的情况专门举办一些“特殊项目”。如涅槃、零食节、综艺课、两性关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日,在放松的同时也能在一张一弛中得到更多收获。
特殊活动之涅槃
山长曾表示,新教育中的最高学府是武道馆,也是最有概率培养出文化大师的学府。在今日,不爱运动比不爱学习更加严重!在古代,教授武功的老师比教授文化的老师更受人景仰!为什么运动如此重要?孩子们从运动中会学到什么?

# 曾令道
有一次涅槃,我们小组在爬坡时卡住了。因为我们小组的轮胎特别重,而且坡特别陡。当时因为我的臂力特别弱,所以没有搬轮胎。但眼看搬轮胎的人快要撑不住了。我就觉得,虽然我的臂力弱,但是多贡献一份力量,说不定搬轮胎的人就能搬着轮胎上到坡顶了呢!想到这里,自己就克服了臂力弱的信念,帮助搬轮胎的人把轮胎拿到了坡顶。
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让我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在后来的突破时,我也凭着‘我能我行’的信念成功跑完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半马。
# 王一斐
在涅槃时有一个项目:平板支撑。当时组内同学都想完成荣誉目标——4分钟。但是因为我体力较差,所以做得不太标准,组内的同学还一直在旁边提醒我。我当时就委屈得哭了,觉得我已经尽力了,为什么还要说我。但是冷静下来后,我想:别人都能做的事,为什么我做不到!所以我接受了组长的建议,比以前做得更标准,成功坚持了4分钟。
通过这次经历,后面在竞选班委和星月班宣传片的录音竞选当中,我没有像之前一样不相信自己,而是先去尝试,再给自己下判断。
在涅槃中,孩子们需要和伙伴一起突破身体的极限。因此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互相支持、打气,在收获友情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相信这样的经历将化作孩子心中的明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为他指引方向,保驾护航。
零食节
除日常课程外,期间老师给孩子们开展了一次‘零食节’。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既因为要大吃特吃而感到兴奋,又因为听到曾经参加过的同学们说的故事而害怕。体验过后,他们回顾此次体验,心中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 王文睿
我在星月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零食节”,这是我来新教育之后第一次这样子吃零食,刚开始吃零食我还挺兴奋的,但是后面吃的很绝望,不想吃了。并且在学了示范班的课程后,我发现用那么多钱来买了一堆浪费时间、浪费身体、浪费钱的零食,还不如正常吃饭,反正第二天也得到的都是一样的:一坨粪便。所以这样子算一下,有点不划算,所以还是好好吃饭吧。(虽然我之后也有可能还会想吃,但我至少对零食有一个新的认知了。)
# 陈雨琪
学期中期,我整个人的状态开始下降。感觉学校的生活太枯燥了,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而且这都夏天了,连榴莲、西瓜都没有?要是在家里,我早就过上吹空调、一边吃美食一边看综艺的美好生活了。这样的想法让我无心学习,更无心运动。慢慢的,我想回家的欲望越发强大……
就在这个时候,老师举办了零食节!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活动,妄想着零食节给我减压,放松。但是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第一餐过后,曾经对我充满诱惑力的零食就丧失了它的魅力。我回头一望:所有人都葛优躺在垫子上,无一例外。之后的每一餐,我都生不如死。
但这只是开始。零食节过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比之前更加差劲。学习时无精打采,就连写个总结都需要思考好久,注意力特别难集中;之前是无心运动,现在不仅不想运动,就算想也动不起来,仿佛身体有千斤重。
总之,这次经历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想要用暴饮暴食的方式来逃避问题是不现实的,浪费了金钱,还浪费了精力,却不能达到自己期待的结果,所以我们唯一该做的,就是直面问题,并解决它!
我们之所以对零食有所迷恋,是因为过去商家在我们脑海中注入的信念。当带着理性去一一审视这些信念时,就会发现它不堪一击。
以上就是孩子们对学期的回顾,感恩您的观看!

欢迎关注合一塾视频号
点赞/完播/转发/评论
上今日 到合一
欢迎关注公众号、哔哩哔哩、QQ交流群
推荐阅读:
图文编辑:李德玲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