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布鲁克林有颗树内容详细介绍(名人成长故事作者是谁布鲁克林有棵树——那些深藏于我们心底的成长故事)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贝蒂·史密斯

如果你最近被生活所困扰,或者有内心的困顿难以释怀和抉择,那这本书再适合不过了,它让人有一口气就看完的冲动,并且,回味良久。

生活有共通性,这本书的内容能大面积地映射你的生活,让你产生如获挚友般的心境。

这是一本讲述家庭和生活的现实题材小说,以女孩弗兰西的视角为切入点,记录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家庭的变故以及人物内心的变化。

“她把手放到光滑的桌面上——她很喜欢这光滑的感觉。她看着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削好的铅笔、干净的绿色笔记本、白色大肚子罐子装着的浆糊、有条不紊放着的成堆卡片,还有等待放回书架的书籍。那支笔尖上方有日期戳的神奇铅笔,正孤零零放在记事本边上。‘是的,等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不要豪华椅子,不要花边窗帘,也不要室内橡胶树。我只要这样的书桌放在客厅里,还有白墙壁。还有书……书……书……’她给自己挑了星期天的书。书的作者必须姓布朗(Brown),看完布朗就看布朗宁(Browning)了。”

——(幼时爱读书的弗兰西)

在弗兰西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就承担其家中的重任,照顾弟弟,分担家务,但那一份来自质朴的纯真却从未丧失过。世人因生活的无奈而被磨去了棱角,弗兰西却在有限的资源里努力思考着生命,努力改变着自己本就卑微的一生。这让整部基调暗暗悲伤的小说显得无比富有生机。年轻的父母对弗兰西的影响很大,妈妈爱弟弟,整日颓废的爸爸却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夸赞她,聆听她,这让小女儿从小不致失去父母双方的爱。

弗兰西的妈妈在刚得到自己的小儿子那一天思考良久,想尽办法改变他们的人生,就去询问自己信仰基督的母亲:

"秘诀就是读书写字。你识字啊。你可以找本好书,每天给孩子读一页。一天不落,一直读到孩子能自己读书为止。到了那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读。我知道这个就是秘诀。”

“我会读的,但什么才是好书?”

“有两本好书。莎士比亚是好书。听人说,书上写尽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类知道的所有的美,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生命,都在这书里记着呢。听人说,这些故事都是能拿到舞台上去演的。我从来不认识看过这本好书的人。但是听我老国家的地主说,这书里有些内容都能当歌唱呢。”

……

“那另一本书呢?”

“是新教教徒看的《圣经》。”

从那天起,母亲每晚都为孩子读一页书,直到他们能自己完成阅读为止。

弗兰西小时候家庭生活困苦不堪,食物时常紧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弗兰西总是握着咖啡杯,感受咖啡带给她温度,弗兰西最爱闻黑咖啡的味道,在吃肉的时候她时不时还去闻一下那又苦又甜的味道。饭后却直接倒进洗碗池里。姨妈们看到总是会数落一顿她的浪费,可妈妈却解释说,如果他觉得倒掉比喝了好,那就随她好了,并且我们这样的人家,偶尔能有东西浪费也不错。

妈妈的态度或多或少在决定着弗兰西的未来,决定着弗兰西未来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会有怎样的人生。

弗兰西的母亲在小说中是一个矛盾人物,至少是对于小编来说。她宠爱弗兰西的弟弟,糟糕的家务都交给弗兰西去做,家里的资金不够两个孩子的学费,她就劝弟弟重回学校,而不顾弗兰西有多想去上学(弟弟一心想工作)。弗兰西心里有多少对妈妈的不满,却依然一次又一次的原谅妈妈。另一方面妈妈却也深爱着弗兰西,只是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同。妈妈最后也说出了自己真正的想法,打动了弗兰西。

我们生活中也或多或少会发生这样矛盾的事,却很少被我们看在眼里,无论是我们无比亲近的人还是萍水相逢,都在暗暗影响着自身,我们却常常否定很多事物存在的意义,甚至痛恨他们的存在,自信地觉着自我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不为外物所动的。

可能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这样,也可能我们还是稚嫩,无法接受事物的多面性,或者说无法去承担多面性。矛盾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你要我全然接受你的善良,你却在背后不留余地地辱骂我;你要我明白你爱我,却在脾气暴躁的时候直接把我推出去。最后难过的我决定远离,玻璃心的你却流下了眼泪。

有一句谚语叫“Stand in others shoes”

站在别人的鞋子里想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但说实话,这一点很难做到,你很难用一两年的相处去对抗他几十年的环境背景教育。他的一切你可以想象,却无法真实感受。这要求我们都可以静下心去沟通,过后会发现那是你从未了解的一整个世界。

这是我喜欢弗兰西的地方,她勇敢、善良、真诚,敢于面对自己的想法,她时常思考什么才是对的,并把它付诸行动。

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被借鉴翻拍了许多影片,电影开场时刻老人们坐在面包店里昏昏欲睡的场景与书中所述有及极其似之处:

(弗兰西来到面包店)她不急着立刻把面包买到手。他会坐在椅子上看着……对面凳子上有四个老头在打瞌睡。这几个老头都是家里“吃闲饭的",被使唤来跑腿或者带孩子,这些都是威廉斯堡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唯一能做的事情了,他们会在这里尽量等候,因为罗什面包房烤面包的味道很好闻。太阳从窗户里晒下来,晒在他们年老的后背上,这种感觉也很好。

老人们衣衫褴褛,引起弗兰西的联想,他生于哪里,小时候有多漂亮,妈妈曾经有多爱他,他经历了什么苦涩,直到有了皱纹失去了天真,走向沉默。

作者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德国移民的女儿,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据说主人公弗兰西就是以她自己为原型。故事于今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却依旧让读者觉得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作者的笔触直击读者内心,好像自己就生活在布鲁克林区一样,而对面楼房里的一户人家住的就是弗兰西一家四口。这本关于成长的书,无论是谁都能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或许是彷徨,或许是坚持都让我们倾心不已。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