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door-door是什么意思(郎朗黑暗的成长故事Do or Die:Lang Lang’s Story)

昨晚刷了一遍由BBC拍摄的关于国际钢琴大师郎朗的纪录片——《破釜沉舟:郎朗的钢琴之路》(Do or Die:Lang Lang’s Story)——故纸君意译。

这部片子的主旨就在「Do or Die」——原来郎朗家里并不富裕,父母自从发现郎朗有弹钢琴的天赋后,便决定「倾尽全力」培养他。刚开始拜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教授为师,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钢琴科,师从赵屏国老师。在这期间,郎朗曾被一位北京老师粗暴否定——你弹错了(Wrong)!弹得真是太糟糕了(Bad)!你没天赋(No talent)!太难听了(Horrible)!放弃吧!你不适合干这一行(You shouldn’t play piano any more)!你永远都考不上音乐学院!也不会成为一名钢琴家!回家吧!(趁年龄小)干点其他事!

但是郎朗一家已经「没有回头路」了——父亲专门辞职陪他在北京练琴、求学;母亲独自留在沈阳工作挣钱,为培养郎朗提供经济支持。

此时父子二人蜗居在几平米脏乱差的北京地下室,郎朗在后面的纪录片里说自己不太喜欢北京的原因即源于此黑暗经历。面对老师的否定,郎氏父子万念俱灰,被逼至绝路!不成功便成仁!几年的努力被无情抹杀,还不如去死!于是郎国任对郎朗说:「你有两个选择,跳楼或吃药!之后我也会跳楼陪你而去。」(Do or Die)郎朗选择吃药。当然郎朗最终既没有吃药也没有跳楼,因为他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错。至此,在钢琴之路上遭遇人生第一个重大挑战——他不想弹琴了。在之后的几个月,一直没有再练琴。父子关系跌入冰点。

在纪录片结尾,采访者问郎朗:「你爸爸对你的严格要求,在我们西方看来,就是虐待儿童。你觉得你被虐待了吗?」郎朗答曰:「正是他的逼迫才使我远离那种可以预见的糟糕生活而过上想要的生活,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会说这是一种极好的成长模式。」

以上都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别人的成功经历不可复制。

我关注的是纪录片中钢琴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对郎朗的评价:

I think it’s a great shame that he’s not come in contact with literature,philosophy or painting.

我认为没有专门花费时间去了解诸如文学、哲学、绘画等领域的知识,对郎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因为它们都能启发、加深钢琴演奏家对曲子的理解)。

不同学科(学问)之联系若此。

傅楚楚《我为〈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校书目》

2014年,我开始参与《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的书目校订工作。一般来说,学习西欧语言的人都具备一个基本素质,就是看到一行外文,起码能够分辨出它是法语还是德语,或者是意大利语还是西班牙语,亦或是拉丁语还是希腊语。对于大部分外语使用者来说,也仅止于此了。作为钱锺书先生的《外文笔记》书目法语部分的校订者,我能做的也只是校订法语书目,然后告诉责编:「这本书是德语的,你去问德语编辑吧。」商务印书馆外语室有一位编辑,酷爱研究外语,他自学的语种据说达十几种,所以我们在校订书目的过程中,遇到非自己语种的书,总把问题推给他。

研习语言是一回事,将各门语言融汇在一起用来做学问,就不简单了。所以钱先生的外文笔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除了其涉猎语种之多,更是其各语种之间转换之流畅,这背后再深一层的,是钱先生涉猎的西方人文学科知识之广博和贯通。我在法国读书时,攻读的是法国文学戏剧方向,按照欧洲的人文社科教育体系,各个学科之间其实是不分家的,就是研究文学的人,也必得阅读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若是哲学专业的学生,那么也必得好好研习德语、希腊语、拉丁语,不然学问是做不下去的。所以钱先生的外文笔记,其实是体现了做西方学术研究最讲究的方法以及最顶级的成果。钱钟书被称为大学者,除了《围城》外,还有什么优秀的学术成就?404 赞同 · 41 评论回答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