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郎朗爸爸叫什么名字(郎朗黑暗的成长故事郎朗的成功原因探秘:郎爸的“铁血育儿”到底是因材施教,还是幸存者偏见?)

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备一丁点天才就可以扩展成很大,但是如果你连这一丁点都没有,那则另当别论了。——郎朗

关于郎朗父亲的铁血育儿方式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最近随着郎朗的大婚,取得貌美如花才华横溢的娇妻,让很多人都艳羡不已的同时,更是让郎朗效应和狼爸育儿法重新成为讨论热点……

不得不承认,郎朗父子通过异于常人的努力,确实实现了当初的宏大目标,成为世界顶级的钢琴家,同时也完成了社会阶层的跃迁。不过,关于郎爸的“狼爸”育儿方式也引发了很多的争论,尤其是在BBC推出郎朗的纪录片《Do or Die》(片名翻译成“坚持不懈”,不过这里更有点“要么坚持,要么去死”的选择意味)。纪录片我还真是认真看过了,好几处也是被深深的触动了,他的成长经历确实不容易,但是他也真的真的很幸运!

纪录片中有人问郎朗,“像你父亲这种对待你的方式,在西方国家构成虐待,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被虐待的孩子吗?”

郎朗很直接的说,“如果我父亲不这样对我,我就不会成为音乐家,很可能过着非常糟糕和破败的生活,既然我父亲的压力把我造就成了一个国际巨星,让我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我认为这是极好的方式。”

他父亲的铁血教育方式真的在他的成功路上起到了最核心的作用吗?

至少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并不这样认为。诚然,郎爸在郎朗的少年期,针对孩子爱玩的特性,郎爸的严厉的监督和全力投入的陪伴确实让郎朗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并且在很早就能够脱颖而出,体会到了钢琴给他带来的现实成就感。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还是有很多其他因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平衡作用,让郎朗不至于被压抑到偏执,甚至形成自毁的性格。(17岁男孩跳桥悲剧再反思:如何有效的表达愤怒和避免隐性攻击?

01

1. 郎爸尽管严厉,但是始终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他本身就酷爱乐器,拉得一手好二胡,并且练习非常刻苦。他针对郎朗的训练计划也不是完全没有章法,而是在非常了解郎朗的音乐天赋和性格特点的情况下制定的。换句话说,郎爸尽管对郎朗有着高要求,在常人看来甚至高到有点变态的程度,但是他背后始终有着高信任做支撑,就是他发自内心的认为郎朗有成为世界一流钢琴家的特质。

当然,他的问题是对孩子的情绪并没有做到高回应,这对一般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噩梦甚至地狱,但是郎朗的极度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扛住了这份压力。

02

2. 郎朗的母亲始终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缓和了父亲严厉带来的心理创伤

郎朗的母亲尽管纪录片中着墨不多,但是当郎朗说他在日本比赛的时候,脑海中始终闪过的就是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可以看到这位母亲在郎朗心目中的位置。

当时为了让郎朗去北京练琴,她一个人扛起了养家的重任,让父亲完全能够投入和陪伴到郎朗的音乐梦想的追求之中,这确实也不是一般的魄力。

而她性格也很强势,和郎爸经常就某些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可唯独在孩子的音乐问题上两个人还是高度一致的,都对郎朗的天赋和前途有着高度的信任和期待,而母亲的高回应给郎朗性格底色奠定了乐观的基础,也形成了安全的依恋模式。

当然,严格说起来,这对父母其实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这种选择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

03

3. 郎朗在恩师们的引导下很早开启了内心的探索,自我成长非常迅速

郎朗的第一个老师是朱雅芬老师,她是当时沈阳最好的钢琴老师,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国际事业。郎朗4岁开始就接触这位老师了,当时郎爸找到这位老师拜师非常忐忑,但是朱老师却很快发现了郎朗的天赋,尽管他对郎爸一再追问郎朗是否可以成为世界级的伟大钢琴家等功利性以及如何拔苗助长等并不完全认同,但是也并不反感,因为她看到了郎朗的天赋和热情,也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待。

郎朗在纪录片里说,是朱老师教会了他如何休息和娱乐,他确实很幸运,有这样一位智慧的音乐前辈给他点拨,同时又完全的信任他,所以郎朗成长很快,5岁就获得了钢琴比赛第一名,郎朗父子听从老师建议,来到了北京寻求更好的发展。

后面,经朱老师介绍,郎朗又遇到了中央音乐学员的赵国屏教授,赵教授为人儒雅,性情温和,更多的引导郎朗去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真正去启发他的兴趣,去理解每一首曲子背后深刻的情感。尽管后面,郎爸和赵教授因为理念的分歧而有过争执,不过在郎朗成长的关键阶段,有一位这样的老师帮他开启新的思考方式和内心探索非常重要。

随后,郎朗非常的幸运,在美国遇到了世界级的名师格雷夫曼(Gary Graffman)教授,格雷夫曼是世界钢琴界的泰斗霍洛沃兹(Horowitz)的学生,也是柯蒂斯音乐学院的院长,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他独具慧眼,很快就发现了郎朗的天赋,不仅让郎朗拜入门下,而且让郎朗明白钢琴家的目标不在于打败对手当第一名。

他告诉郎朗,比赛并不是全部,他可以拓展你的机会,但是要把钢琴当成事业,而不是只满足于当一个钢琴家。他的话让郎爸也是醍醐灌顶,在世界级大师面前,郎爸还是有几分谦虚的。

他给郎朗开启了更广阔的世界,为郎朗找到美国各大管弦乐团的代理商,帮他逐步建立起国际职业生涯。

格雷夫曼还进一步挖掘了郎朗在音乐方面的灵性,让他能更加从容自由地表现音乐和面对未来,专心练习,耐心等待,逐步迎来了与一系列美国地方乐团合作。17岁时那年,机缘巧合,郎朗替补安德烈·瓦茨,得到了与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机会,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由此可见,郎朗的成功绝不能简单的归到郎爸的严厉管教上,而是有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甚至有些偶然因素是完全不可复制的,比如郎朗遇到的几位贵人和千载难逢的顶级演出机会。

那么,郎朗的成功是不是一种幸存者偏见呢?

所谓幸存者偏见是一种常见的归因错误,顾名思义,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我们只听到了幸存者一方的陈述,所以错误的认为效仿他们就能成功。

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幸存的轰炸机中,机翼中弹的数量很多,而机身中弹的却很少。因此人们认为我们应该加固飞机的机翼。但有经验的设计师却提出,就是因为机翼中弹多还能飞回来,所以机翼中弹并没有影响飞机返航;而机身中弹的少则说明了子弹打中机身对飞机的影响更大,导致飞机不能返航。所以,需要加固的反而是机身!

那么,反观郎朗的成功案例,不得不说,他的成功有太多的偶然性,并且背后的风险也很大,比如说,

假如郎爸在让郎朗去跳楼,而郎朗真的从11楼跳下去了的话……

假如郎朗没有在4岁就遇到了恩师朱老师,像慈母一般关照他,并且尽量引导他性格的全面发展的话……

假如郎朗本人对于成功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或者说抗压能力没有那么强,在一些关键比赛直接失手了的话……

假如郎朗没有遇到格雷夫曼这样世界级大师的赏识的话……

我们确实不知道结局会如何,也不知道郎爸是否能够迈过去这样的坎儿。当然,人生无法假设,育儿更不可能重来。我只能说从郎朗的成长历程和成功故事中,千万不要简单的归因到“不打不成材”或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理念,而是要看到这背后更有价值的东西。

01

真实是生命力的源泉。

不得不说,郎朗一家人身上的生命力之顽强让人肃然起敬,郎爸为了郎朗的前途确实特别豁得出去,一家人身上都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儿,不过整个纪录片看下来,我不得不说,这一家人给人的感觉还是非常真实的。包括郎爸后面的采访,他也没有想要掩饰当时身上的着急和功利,在郎朗夺冠时那种欢呼雀跃,可以看到他对孩子的情感也是很真实的。

而当父亲让他去死的时候,郎朗求生的欲望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孩子绝不轻言放弃的韧劲,这个才是他后面能够走那么远的核心竞争力。

02

高期待的背后更需要高信任。

郎爸的父亲始终是相信孩子的天赋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迷之信心。对于任何否定孩子天赋的判断郎爸都会抗争到底,甚至不惜大闹评委席,这种粗暴的方式尽管我并不赞赏,但是他对孩子的由衷的信任其实也投射到了郎朗的心里,让郎朗也有那么一股迷之自信,当他演奏的时候,更有一股舍我其谁的霸气。

所以,你对孩子可以有高期待和高要求,但请你首先学会相信和看到,看到孩子真正的天赋,也学会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学会去相信他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02

身教重于言传。

郎爸这么多年的付出和陪伴,一般的家长还真是做不到,并且他自己在音乐上的不断学习和精益求精也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所以在郎朗的一次国际演出上,当他邀请父亲和他一起合作一曲钢琴和二胡的二重奏,看到郎爸演出结束后的那种满足感,我真的被感动到了。这样的父子合作和深度交融足以说明一切了。

但郎爸一个小城市的业余爱好者,能够和郎朗在国际舞台上同台演出,能够这么多年始终陪伴郎朗成长,我想这和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想让孩子始终尊重你,请你一定不要停止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步伐。

育儿真的是一场马拉松,没有什么公式可以保证你成功,但是至少能够做到真实去爱,以身作则和不断成长,那你一定不会留下过多的遗憾。愿你也能做一个不断成长的智慧父母!

好消息,我和壹心理倾力打造的精品课程《爱情管理学》正式上线了,课程结合了我心理学、管理学和法律人的多维视角,通过几个月的磨合,期待给大家真正的干货!也期待你的加入和支持!欢迎扫码加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