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诗圣杜甫的一生思维导图(杜甫的成长故事诗圣杜甫的一生)

说起杜甫,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张口就能背出他的那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绝句》来。那么,如果问你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唐代诗人高手如林的江湖中,杜甫能被称为“诗圣”,为什么连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都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

要想回答以上这些问题,你必须要知道杜甫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本文将从他的家庭背景、生活的时代、特别是他那被时代夹裹着曲折一生,向您展示一个有血有肉的诗圣杜甫。

一、出身与家世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预是京兆杜陵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后代迁居襄阳,后又几经迁居,到杜甫曾祖父杜依艺时迁至河南巩县(杜依艺当时任巩县令)。所以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上也说他是襄阳人。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1]),卒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城东二里的瑶湾,出生时父亲杜闲已三十多岁,亲生母亲崔氏在杜甫出生后几年内便去世了。

尊敬祖先是儒家的一条伦理准则,《论语·学而》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所以在封建社会中,“述祖德”是士大夫的一个传统。杜甫也不例外,他对于自己的家世也是经常引以自豪的。在杜甫的祖先中,他最喜欢夸耀的是先祖杜预和爷爷杜审言两人,这两位确实也是名副其实的大神级人物,代表着杜甫家庭中的两个传统,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下他们。

先祖杜预是西晋的名将,曾在平定吴国的统一战争中立过大功,后在当阳(今湖北荆门县)封侯,为开发江湘一带作过贡献。他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经学家,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除了武功、政事和学术以外,他还懂得天文算学和工程。这位祖先成为杜甫心目中一位具体的立功立德的典范。杜甫每每自称“杜陵布衣”,后来一度居家杜陵附近的少陵,又自称“少陵野老”,都有缅怀祖德之意。

祖父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这家伙也有个牛逼的后人,就是他的十一世孙---苏轼)并称为“文章四友”,这三人都是善写骈俪文章的大手笔。杜审言在武后、中宗时期被起用,官职一般,但诗才甚高,尤其擅长五律和排律。杜甫以律诗为看家本事,显然受到了祖父的影响。他就曾说过“吾祖诗贯古”、“诗是吾家事”。

当然,仅仅家世出身是无法造就“诗圣”杜甫的,造就杜甫的还有时代的变迁、个人经历和他的天性禀赋。

二、童年

由于杜甫母亲在杜甫出生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杜甫幼年时有一段时间被寄养在洛阳城二姑母家。二姑母对杜甫特别好,有一次杜甫和二姑母儿子同时染上瘟疫,二姑母总是先照顾没有母亲的侄子,后照顾自己的儿子,后来杜甫的病逐渐康复,但二姑母的儿子却不幸死亡。这件事杜甫长大后知道了,也许对他的性格形成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六岁时(公元717年,即开元五年),杜甫随家人寄居郾城,有机会观看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浑脱舞(公孙大娘在当时是最有名的剑器浑脱舞者),在他56岁时还专门写诗回忆此事(767年在夔州所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七岁时,他开始学写诗了,而且第一首诗就歌咏凤凰,只可惜这首诗没有流传下来,九岁时,他就惯于书写大字,临摹虞世南(初唐四大家)的书法,十四五岁,就已经出入文坛,崔尚、魏启心等文学前辈认为他有班固、杨雄之才(766年在夔州所作《壮游》:“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也是大约十四五岁时,他还经常出入精通音律的岐王李范和玄宗宠臣崔涤的邸宅,一再听到举世闻名的李龟年的歌声(770年在潭州所作《江南逢李龟年》)。不过那时的杜甫还童心未泯,他在诗中回忆说自己十五岁时,一日上树能千回(公元761年成都草堂作《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未完,待续......

参考

^先天是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始于712年八月,终于713年十一月,共计1年余。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