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十个案例(5岁幼儿成长故事范例5个家庭教育经典案例,可当睡前故事看)
这是池雨的第71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池雨
一个讲得不太一样的老师。
昨晚的文章,凡是自杀的孩子都是连手机都不爱玩的孩子
强调了小孩玩游戏,欲望的必要性
以及重要的不是限制,而是培养自律
其实小孩的欲望就和洪水差不多,光限制是不行的
肯定要合理疏通,小孩也就把手机放下了
现在,我们都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究竟什么才是适宜的爱?如何在每个平常的日子里
在琐碎的大小事件中,给孩子“刚刚好”的爱?
根据家长的投稿,经过精心筛选、整理出5个家庭教育案例,
每一个案例和点评都值得你细读,
涉及到家长与孩子之间理解、沟通、尊重、榜样、立规矩、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爱的本质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相信会带给你更多的思考。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
各取所需,随便看看。
案例1:被强迫的交往
女儿桐桐2岁时,我通过看书认识到她应该多交朋友,所以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爱说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桐桐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后来,我发现桐桐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上幼儿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办他的人生。
池雨点评: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没有统一标准,
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
家长与其抱着书本焦虑,不如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
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获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学会交往。
案例2: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吃?
侄子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对此“颇有微词”:“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子白疼了。”其实,侄子原来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但爷爷奶奶却经常逗他:“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孩子的手马上递了过去,他们赶紧又说:“爷爷、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回事儿了。而当侄子与我分享时,我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还夸他的东西好吃,侄子也乐得与我分享。老爸甚至还责怪我说:“大人怎么还吃孩子的东西!”
池雨点评:
孩子的心是单纯而美好的,他会把成人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
作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这份单纯和美好
而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示亲昵逗弄孩子。
生活中很多对待孩子看似搞笑的无意之举,
背后却是对孩子深深的不尊重。
爱孩子,就请将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案例3:“揠苗助长”孩子能幸福吗?
对于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家长却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老师,今天你们学习了7的分解吧?怎么孩子回来就只会两种呢?我朋友的孩子都学到13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今天教她认识钟表,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认识,我还拍了一个视频,您看看她的表现怎么是这个样子?!”视频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劲地哭泣。联想到平时,这个小女孩在班里一遇到小小的困难就退缩:“老师,这个太难了,我不想参加。”我终于明白,生活在这样急迫、焦虑和否定的环境中,孩子能自信起来吗?
池雨点评:
赶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标尺。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让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风蒙蔽了自己的心,
否则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心。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4: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女儿朵朵还没出生,我就开始规划她的未来。7个月起开始识字,把所有的家具都贴上汉字标签;从《三字经》、《千字文》到唐诗,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诵。朵朵的记忆力非常好,背得又快又准。这令我骄傲不已。可等她3岁,问题却来了:她太安静了,同龄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却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操之过急会不会毁掉她本该快乐的童年?我小时候和小伙伴快乐无忧地玩耍,和神奇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哪有什么早教?哪认得什么字?现在我不是也很好吗?
我决定改变,不再强迫朵朵额外学太多知识,而朵朵的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每天看着朵朵自由、开心的笑脸,我感到无比知足。
池雨点评:
童年与游戏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
可孩子的童年却常常背负成人太多的期望,
未出生时就提前“规划”,7个月就提前教识字、背唐诗……“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代价就是牺牲孩子的快乐和自由
可喜的是,妈妈及时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果断“放弃”,让女儿回归了快乐童年,获得了健康成长。
案例5:别让过度赞美麻木了孩子
明明很喜欢画画。可是有一次展览作品的时候,他撅着嘴说:“不论我画成什么样子,老师都会说画得真不错。小海(班上的小朋友)胡乱涂上颜色老师也会夸她,还给她和我一样的奖品,真没意思!”
薇薇也是从小被爸爸妈妈夸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刚咿呀学语,大家就夸奖她:“宝宝真聪明!”甚至连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忘赏识:“薇薇真有个性!”可随着她慢慢长大,家长和老师渐渐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薇薇只愿听好话,不能听任何批评,而且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
在我带过的班中,有不少孩子在盲目的表扬和肯定中极易自以为是,甚至出现沮丧、愤激、退避或敌对的行为,家长却浑然不觉。
池雨点评:
过度赏识和没夸到点子上的赞美,并不能有效表达你对孩子的喜爱,
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让孩子过于依赖外在的评价,
而没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
还会弱化孩子的责任感和上进心,缺乏做事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