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中国名人跑步故事(奔跑成长故事跑步人物故事丨比尔罗杰斯,一位嬉皮老炮跑者)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像一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

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不仅在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也在影响着世界上的运动员们,冠以“科学严谨”之名的训练及比赛方式,让他们成绩越来越好,但他们也愈发像一个机器人一般,少了一些趣味。

今天,笔者为大家介绍一位有趣率性洒脱的运动员,我们先来看看他的所作所为。

1

在一场马拉松赛中,他的衣服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他蹲下来系鞋带而且还在水站停下来饮水,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戴手表查看时间(这让他不知道自己跑的有多快),还有他的跑鞋是赛前一礼拜别人送的(比赛前不能穿新鞋是金科玉律)。

但这位选手还获得了比赛冠军,还创造了美国马拉松国家纪录,这个比赛不是一个小比赛,是1975年波士顿马拉松(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这位选手是后来荣登美国田径名人堂的比尔·罗杰斯。

2

比尔·罗杰斯全名为William Henry "Bill" Rodgers,出生于1947年12月23日。

在他的跑步生涯里,他总共获得了四次波士顿马拉松和纽约马拉松的冠军,其中包括1978-80年波马三连冠和1976-80纽马四连冠,被跑步爱好者们誉为“路跑国王(King of the Roads)”和“波士顿比利(Boston Billy)”。

在罗杰斯成长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场嬉皮士运动。在那个人们对战争和社会动荡深感厌倦的年代,无数年轻人深陷在毒品、叛逆、厌世情绪的泥沼中。

进入70年代后,弗兰克· 肖特、艾伯托· 萨拉查以及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比尔· 罗杰斯这三位年轻人,在“不想成为一代人的英雄,只想成为全球第一”信念的引领下,用跑步实现了自我及对他人的救赎。

肖特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夺得的马拉松金牌点燃了美国的跑步潮,让之前的那些颓废的嬉皮士找到了新的伴侣。

罗杰斯和肖特是同龄人,毕业于卫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在大学里,他与1968年波马冠军Amby Burfoot是室友。

虽然罗杰斯在室友的带领下也喜欢上了跑步,但当他毕业后就放弃了它,在70 年代,他成天怀揣着一包烟,骑着摩托车漫无目的地闲逛,在那段黑暗而空虚的日子里,靠着政府发放给失业者的食品券过活。

在跑步热潮爆发后,他内心的跑步小宇宙又燃烧了起来,在1973年罗杰斯又跑了起来,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它。

3

罗杰斯参加了1973年波士顿马拉松,但远离跑步许久的他未能完赛。1974年,他又回到了波士顿,这次他完赛了,跑出了2小时19分34秒的成绩,获得了第14名。

既然回来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夺得第一的实力,那就不会轻言放弃。

在1975年波士顿马拉松赛前,罗杰斯在摩洛哥进行的越野世锦赛上,获得了铜牌,成为第二位在该项赛事获得奖牌的美国男运动员。这个突破给了罗杰斯自信。

“我感觉,我能和任何人一较高下。那场比赛(越野世锦赛)是至关重要的,让我在波士顿能跑的更好。”罗杰斯说。

1975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是罗杰斯的第六场马拉松比赛,也是第三场波马比赛。在之前1973年的波马上,罗杰斯在心碎坡前弃赛,这让他远离赛场达三个月之久。用他的话解释就是“延误体育”,他本可以跑得更好。

在那段心灰意冷的时光中,大波士顿田径俱乐部(Greater Boston Track Club)给了罗杰斯一群队友和一个家。

“我是波士顿人,我和大波士顿田径俱乐部一起跑步,我们充满活力。”罗杰斯说。

当时,这个俱乐部以水平高和穷出名。当时他们出去比赛时只能六七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休息,他们的教练Bill Squires只能睡在浴室里,用浴帘当毯子。

4

1975年波马的夺冠大热门是加拿大的Jerome Drayton,他是加拿大马拉松国家纪录的保持者。

比赛的冠军争夺在他和罗杰斯之间展开。二人在8英里的时候开始领跑,展开二人间的对决。

Drayton的背心上印有加拿大枫叶图案,而罗杰斯的衣服更加寒酸,是他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比赛前他在上边手写了“Boston GBTC”字样,代表着给他温暖的俱乐部。

罗杰斯说:“我记得当时有人喊,‘加油,加拿大!’这些声音让我兴奋了起来,这不是加拿大人的比赛,这是我们波士顿人的。于是,我把速度加了起来,我想Jerome当时不知道我是谁吧,他就这样让我一个人冲了出去。”

后半程比赛成了罗杰斯一人表演的舞台。除了这件自制背心外,罗杰斯还戴了一副画画用的棉手套,这个手套是他在比赛当日早上,在比赛起点霍普金镇上他兄弟开的五金店里买的,购买理由是罗杰斯觉得那天早上有点冷。

罗杰斯不知道的是,这个打扮在后来会成为他的标志。

除了寒酸的衣服和棉手套,罗杰斯脚上却穿了一双新的耐克鞋,这双鞋是著名跑者斯蒂夫·普利方坦在一周前送给他的。

“穿上它后仿佛我有了魔力。”罗杰斯说。

罗杰斯又来到了当年弃赛的心碎坡前,他出人意料地又停在了那里,蹲下来系鞋带。

在这个时候,罗杰斯还不忘了向后看看自己的优势有多大,看过后的结论是,没人追上来,他的优势太大了。

当然,停下来系鞋带的行为还不是最惊人的,据当时的观众和记者报道,罗杰斯还四次在水站旁停下来喝水。

罗杰斯说这是他制定下来的战术,是他在以前的比赛中积累下来的经验。

“比赛中饮水是个很麻烦的事,所以我就完全停下来喝了。但是我想我是在比赛,不能停太久,喝了几口后我就继续跑了。”罗杰斯说。

罗杰斯比赛的时候还没有戴手表,不清楚自己跑了有多快,当时的赛事总监Jock Semple站在转播车外大声对着他喊:“你正在打破纪录!”

罗杰斯最后的成绩是2:09:55,比赛会纪录快了35秒。“当他们告诉我成绩的时候,我说:‘那不可能。’对这个结果,我感到很震惊。”罗杰斯说。

罗杰斯这应该不是谦虚,毕竟他又停下来系鞋带又停下来喝水,还跑出了比自己个人最好成绩快出近10分钟的成绩,搁谁身上也不会轻易相信。

这一年的波士顿马拉松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值得纪念的,因为自1945年以来,领奖台首次由三位美国人包揽。

由于当年波马没有设置奖金奖励,罗杰斯只是收到了一块镶有钻石的金牌,他还记得自己收到了一个带有蚱蜢图案的纪念美国革命两百周年的奖杯,但是奖杯丢了。

“我把奖杯放在一旁,然后一群人过后,奖杯就不见了,我再也没见过它。”罗杰斯说。

5

这场胜利改变了罗杰斯的跑步生涯,让他慢慢从业余过渡到了职业。

在波士顿夺冠之后,有些比赛会私下付给他一点奖金,之所以是私下而且金额不多,这是因为当年的业余选手规则是禁止接受奖金的。

为了生计,罗杰斯还从事了两年教师工作。在1976年,运动品牌Asics付给罗杰斯3000美金,让他在比赛时穿他们的鞋子,这也算是那个时候的“赞助”行为吧。这个“赞助”让罗杰斯兴奋不已,觉得自己中了大奖。

要知道Asics在那会儿可是顶尖品牌,在1972年和1976年奥运会包揽5000米和10000米金牌的芬兰人拉塞·维伦穿着的就是Asics跑鞋。初出茅庐的罗杰斯得到了奥运冠军级别的青睐。

随后,罗杰斯也和肖特一起参加了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但他的这次经历令他失望,只获得了第40名。不过,在同年的纽约马拉松上,罗杰斯取得了他纽马四连冠中的第一冠,战胜了肖特。

在1977年,罗杰斯在波士顿开了一家跑步商店,名字叫做比尔·罗杰斯跑步中心(Bill Rodgers Running Center),在比赛的同时卖装备挣钱。

但是在运行了35年后,这家店于2012年停业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这个英文名,罗杰斯在关店后开设了一个同名网站,售卖一些纪念书籍。

罗杰斯的运动黄金时代是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运动员需要保有业余身份,不能从赛事中收取奖金,参加奥运会也让各国的运动员保持业余身份。

这一情况直到1981年才有所改变,萨马兰奇修改了《奥林匹克宪章》的有关条文,去掉了“业余”一词,运动员可以由于运动获得工资,并被允许参加奥运会。

而当波士顿马拉松在1986年设置奖金的时候,罗杰斯也进入了跑步生涯的暮年,38岁的他无力角逐冠军,只获得了第四名的成绩,取得了12000美元的奖金。

截止到罗杰斯40岁的时候,他已经跑了50场比赛,其中29场成绩在2小时15分内。

而且,罗杰斯还参加过1983年的北京马拉松,他是当年邀请的19名国外选手之一,与200名中国选手一同竞争。但是,罗杰斯在37.6公里的时候由于脱水而退赛。

6

在罗杰斯同时代的选手纷纷挂靴远离赛场的时候,罗杰斯依然奔跑在路上。

在他66岁的时候,罗杰斯一周的跑量仍能达到60多公里,还会参加30多场比赛,他依旧是一些地方的路跑赛上的明星。

一场比赛的赛事总监说:“罗杰斯会为每一位排长队等待他的跑者签名,他的性格很好,会向每个人伸手击掌鼓励。他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体育推广大使。”

现在,罗杰斯很少参与比赛了,但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参加许多宣传、推广活动。比如,今年的波马就有他的身影出现。

今年波马的特约嘉宾,1979年和1983年波马女子冠军、1984年奥运会马拉松女子冠军,Joan Benoit 就说:“当我注视着马拉松比赛的时候,比尔的名字就是和波士顿马拉松连在一起的。他在过去鼓舞着我,现在依旧。”

冠军随着时间的流逝来去匆匆,而跑者罗杰斯却留了下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