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电影敬畏第几分钟出现的(美国成长故事不管更好?美国传奇企业家人生实验:“敬畏”孩子的成长规律)

原创 周滢滢 外滩教育

看点 在教育焦虑的影响下,很多家长都选择努力让孩子时刻保持优秀。但如此高压力的模式总会让人感到疲累不堪。在美国传奇企业家迈克·A·辛格看来,向生活臣服是消除焦虑,引导他走向成功的原因。这种松弛感也同样适用于教育——那么什么年纪就做什么事,适合什么道路就去尝试,这种敬畏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的“臣服”,更能让孩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文丨周滢滢 编丨Luna

最近,外滩君在社交媒体上被一位母亲和自闭症儿子的合照所打动。蓝天白云下母子二人相视而笑,配图文字是,“被担心的孩子是没有福气的,福气都被担心消耗掉了。”

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被自闭症困扰已经二十年。曾经她无比焦虑孩子的未来,总是陷入深深的不安全感,时常抱怨命运不公,生活就是一地鸡毛,也没有时间去管小儿子的学习。

可是这两年,随着个人心境的改变,她发现一切都在朝着圆满的方向改变。

家里再也没有吵过架,家人的状态和事业日益好转;

小儿子的学习虽然没怎么过问,成绩却不差;

自闭症老大的情绪问题也越来越好,也被身边人所接纳……

她感慨,外境真是内心的投射!

很多网友在她的帖子下留言,好奇这位妈妈是怎么做到的?

有意思的是,这位妈妈分享了一本让自己很有感触的书——《臣服实验》,但它并不是教育类书籍。

这本书的作者讲述自己经历了一场心灵觉醒,专注于瑜伽和冥想。几十年后,他从隐士到上市公司的CEO,其中每一次决定,他都交给生命之流来掌握,他用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场有关“放手和臣服”的实验,发现生活的真相,就是放下焦虑、专注当下。

书名里的“臣服”,也不是被动的屈服,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的基础上,一种不和自己较劲的心态。

虽然这本书更多是在职场人士中分享,也被很多人认为是“高级鸡汤”罢了,但是外滩君认为,它对于深陷焦虑中的父母,不无启发。

当教育成了一种极致内卷的游戏,每个人都是神经紧绷、小心翼翼、一步不能错的心态,学习变得松弛,懂得放手,会不会是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

传奇企业家,

用自己的人生展开一场“臣服实验”

这本书的作者,迈克·A·辛格,是一位如今已70多岁、神采奕奕的老先生,他拥有众多响亮的名头和耀眼的成果:

经济学博士,自己的毕业论文出版后广受欢迎;一家装修公司的老板,没有做过一通广告,业务却不请自来;一家上市公司的CEO,管理着2300多人,财富扩张到上亿美元,土地延绵到960英亩;同时,也是一位世界级的畅销书作家、灵修大师。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世俗眼中标准的“成功人士”。

可是,他觉得自己生命状态的改变,来自于50年前的一次内心觉醒。

23岁的他,是佛罗里达大学的学生,正在修经济学的研究生课程,天资聪颖。如无意外,他未来会成为一名大学经济学教授。

但是突然某一天,他关注到自己的头脑中一直会有个声音在做自我评判——“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那个...”“这个让我不太舒服...”

这个声音还会不断告诫他,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一但事情不如所愿,它就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这个声音也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对于被拒绝有着深深地恐惧。

原来,光鲜的大学生身份只是表象,头脑里的那个他,却是不自信的,甚至是充满恐惧的。

为了让这个心烦的声音闭嘴,他偶然接触到了冥想,开始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寻求内心的宁静。于是,他在佛罗里达的一处树林里自己动手盖了一个小木屋,并搬了进去。

在做通往内心的探索时,他发现,头脑里的那个自我,总是充满好恶之心,希望生活中的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很容易陷入焦虑。

然而,生活不是一条线性的、一成不变的赛道,它更像一条可能有无数支流、灵动的大河,妄想去控制这条河的流向是不明智的。每个人都应该顺势而为,与生活本身和解。

就这样,他决定用自己的一生来进行这场“臣服于生活本身”的实验。未来的日子里,他不再把生命控制权交给头脑中那个充满恐惧的自我。相反,生活给了自己什么,就把这一切都当做生命的馈赠,顺其自然。

比如,他原本并没有想创办一家建筑公司,只是一心一意帮助同样爱好冥想的朋友搭建小木屋。没想到,这样的木屋造型,却吸引来了第一位客户,他很欣赏这样的建筑特色,于是请求迈克为自己设计房屋。

于是,他尽心尽力,抱着一颗利他之心,为对方盖好了房子。没想到,口碑渐渐传开,来找迈克的修建房子的人越来越多,“以爱为筑”建筑公司就这样应运而生。

再到后面,计算机公司的成立、延续几百多公里的庞大冥想社区的诞生,都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发展壮大的。每一次事业的开始,尽管是无心之举,却仿佛如有神助。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绝大多数财富都捐赠给了慈善事业,自己始终保持非常朴素的生活方式。因为精神生活的丰富,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低,并发自内心感受到生命的喜悦和平静。

或许迈克的故事太过于传奇,有点“漂浮”和不接地气,但是外滩君认为,这场“臣服于生活本身”的实验,对我们最有启发的地方,不在于结果,而是作者的生命状态:

1、走出头脑里的“假想世界”,看清生活本质;

迈克迎来内心平和的第一步是,走出脑海中那个脆弱的、不真实的“假想世界”,看清生活的本质。

他将生活中的一切,都看做促进自成长的机会,专注于每一件事情本身,并尽可能地奉献和利他,而不是用一种评判的眼光去打量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2、放下焦虑,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情;

头脑里的自我,会因为各种不满足和挑剔,吵吵嚷嚷,让人无法平静地专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即使看到不如意,依然从心底里臣服于生命本身的安排,因此迈克的人生中,再也没有自怨自艾,更不会奢求成为“天之骄子”。他从思维的牢笼中逐渐解脱出来,与生活彻底和解,也重回了内心的平静。

外滩君认为,今天很多鸡娃焦虑,正在于我们头脑中有太多想象的对于孩子未来的恐惧,反而遮蔽了很多生活的真相,让育儿这件事变得苦不堪言。

当我们摘下焦虑的滤镜,破除“一定要赢”的执念,以平和的心境,专注于当下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反而能够更从容地把握教育的真谛,让孩子的生命在一个个看似平常的时刻,得到滋润和成长。

代际传递的焦虑和恐惧,

正在吞噬孩子的未来

恐惧和焦虑,在眼下的教育中到处弥漫。大家拼命将孩子向通往高学历、名校的窄道上Push,去赌一个前程似锦的未来。

可是,越来越多赌输了的案例,让人无法不正视这场赌博还值不值得。

前段时间,哥伦比亚大学大一学生Ashley Kim,竟然在转学到梦校后,不堪学业压力选择了自杀。这位来自加州圣地亚哥的亚裔学生,从加州戴维斯分校转学到哥大,还因为优秀的成绩被列入院长名单,圆梦顶级学府后她却选择了诀别。

据生前好友透露,她一直想拿到更好的成绩,不想让家人失望……

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一场全球大流行,侵袭着世界顶尖高校的精英学子。

据哥伦比亚大学2018年报告,有41%的哥大受访学生表示因求职而面临严重压力;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经常失眠;五分之一的学生感到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很多学校学生曾经历抑郁症比例都在40%左右。

是什么,让一个个受过高等教育,聪明有才华的孩子,认知变得这么偏狭,人生容错率这么低?

我们很多时候会将悲剧的源头,指向竞争。但是,竞争其实是一个中性词,良性的健康的环境里也需要适度的竞争。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可以失败的竞争文化,竞争其实并不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太大的负担。

真正让人产生痛苦和绝望感的,是竞争背后“永远不能输”的恐惧。这种恐惧,经由社会环境,尤其是父母,常年累月地叠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慢慢地成了他们自己的心魔。

“如果我在学业上不能拿到全A,我的人生就完蛋了。”

“如果不能考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如果没有好工作,我的人生就完蛋了。”

这还只是一种观念上的直观影响,焦虑的代际传递,比我们想象中更潜移默化,也更影响深远。

心理学家克里斯多夫·柯特曼在他的著作《如何才能不焦虑》中表示,家长尤其是母亲的焦虑,能够直接预测子女的焦虑。国内外很多研究证明,父母在教养上的焦虑,对子女生理发育、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认知构建等方面都有弊端。

作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父母如何看待人生中的挑战,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程度,都会一点一点渗透给孩子。一个焦虑的、害怕失败的家长,也很容易培养出一个焦虑的、比同龄人更恐惧失败的孩子。

因此有教育者提倡,越是在一个以单一标准来衡量成功的高竞争社会,家庭作为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其实反而要弱化“竞争焦虑”。

一土教育创始人李一诺曾表示,不焦虑的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好的礼物,也是对孩子最大的成全。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有灵性的个体,即使父母嘴上不说,她们也会从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对竞争的紧张程度中有所感受。

她认为,对家长来说,无为比有为更重要。“有为”很多时候是一种跟风式的、不清醒的忙碌,是被恐惧所驱动的;而“无为”则是一种看清生活和教育本质的大智慧,抓住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不盲目跟风,相信孩子会有属于自己的未来。

在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看来,今天家长焦虑的心魔,就在于不会“臣服”。 “所谓‘臣服’,是向世界臣服,向生命臣服,实际上就是破除我执的过程。”当家长破除了某种执念,不再执着于某一时一刻的输赢和比较,反而能够迎来海阔天空。

破除心魔的前提,

是看清生活和教育的真相

想要放下恐惧和焦虑,做一股清流,真正的力量,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来自于认识改变。

正如克里斯多夫 ·柯特曼在《如何才能不焦虑》一书中提到,让你焦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认识。

认知不足,会让人深陷焦虑,无法自拔。

而今天绝大多数父母焦虑和恐惧的根本,就在于不确信孩子能否有属于自己的未来。

科幻作家、童行学院创始人郝景芳曾在《我为什么不担心,孩子的前途与未来》一文中表示,父母担心孩子的出路,是因为父母头脑中对未来职场的想象,主要还停留在自己从前找工作的经历,或者身边能看到的就业类型。

然而,今天的市场就业已经变了,新兴领域和新兴职业已经异军突起,这股力量未来10年还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她给我们看了一组有趣的数据对比:

最近几年,每年高考生将近1000万,高等教育毕业生大约800万。然而,每年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不到1万,985、211院校录取人数不到50万。从这一数据来看,无疑是让人焦虑和绝望的。

再看看新兴职场领域,游戏行业现在每年招聘约50万人,动漫行业每年招聘约30万人,各类产品经理岗每年招聘约70万人,各类设计师岗每年招聘约150万人。仅仅这四个新兴行业或岗位,每年招聘人数就达到300万人……

再加上其他新兴领域,比如互联网运营、大数据安全、影视动漫、游戏开发等等,每年招聘机会加起来可能接近1000万。从这一角度看,孩子从中找到自己心仪的位置,并不难。

这个世界可能比想象中要更丰富、立体、多层次。它就像一个万花筒,关键是你想要看到哪一个棱面。如果只看到卷的一面,我们大概率是很难摆脱恐惧和焦虑。

对于乐观的人来说,哪怕处于疫情之下,经济环境受到冲击,学历在膨胀、政策在不断调整、世界格局在改变... ...他们依然专注于当下要做的事情,为日后机会的把握做好准备。

他们相信,经济迟早要复苏,这个世界依然需要真正的人才,帮助孩子挖掘自身潜能,应对挑战,才是正解。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昱鲲老师,曾在一篇《你的孩子,都是“薛定谔的狗”》的文章中,用量子力学中的经典思维实验来比喻孩子的状态,“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父母应该让孩子自主探索人生之路。”

他认为,父母应该改变传统的控制型养育,转向一种自主型养育,对孩子的成长不再以“成就”这一单维度来衡量,而是包含蓬勃的状态、自主性和意义感等多个维度。

这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才是帮助一个孩子面向未来人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

而当下最大的错误认知,在于将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教育本身,看作了一种线性的过程——订好计划、控制过程,达到结果。因此,总想要控制孩子的状态,为他们设计好今后的人生。一旦感觉到生活的状态有脱轨的可能,焦虑就会乘虚而入。

实际上,育儿这件事并不是线性问题,它和我们的人生一样,是一个非线性的,充满各种可能性,越是控制越有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最明智的父母,反而都有着一种松弛的状态。

澎湃新闻2018年的一份“高考学霸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5%的学霸父母,在对待子女学习的态度上是不干涉、完全放任或很少过问;近四成(37%)对子女的成绩“几乎不关注”。

还有很多真实的例子表明,那些学霸或状元家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都有一对佛系的爸妈。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任何学业的成功,从长远来看,一定离不开兴趣和持久的内驱力。这两点,是永远无法靠恐惧和焦虑浇灌出来的。

“臣服的心态”,

会让养育之路走得更好

当然,“臣服的心态”,并不意味着在养育上要完全放手,什么都不做。

用赵昱鲲老师的话来说,“家长更需要做的事情,不是控制结果,而是敬畏过程——敬畏孩子的成长规律,敬畏孩子的天性和意愿,还有人生中不可捉摸但又因果分明的命运。”

外滩君认为,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敬畏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天性

今天的鸡娃盛况背后,其实有一定的从众心理。

在从众心理下,很少有人还有理智去观察自己的孩子天赋在哪里,去思考什么当下这个阶段,什么对孩子来说是更重要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家长会在小学前让孩子去识字,企图在入学之后得到老师的青睐,培养自信心,赢在起跑线。可是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小学之前,孩子的认字应该是阅读、在生活中自然习得,而不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达成,这看似达成阶段性目标,反而消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事倍功半。

就好像有的孩子不到一岁开始蹦字,有的孩子快要三岁才开口说话,但是一旦学会说话,就不会有任何差别,一样可以自如地表达。因为这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共通技能。除此以外,识字、拼音、算数这些,其实都算是共通技能。

如果敬畏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就不会陷入抢跑的焦虑,而是在什么年龄段,就干什么事情。在孩子幼年以及小学低年段,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一种不慌张的家庭氛围中,充分地探索自己的兴趣。

此外,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和引导效果,呈一种金字塔的结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能够起到的影响会越来越少。

明智的父母,会敬畏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大方向,留出足够的空间,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2、 专注当下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们用“臣服的心态”来看待教育中发生的问题,就会发现,某一次成绩、某一门学科表现,并不会就此毁了孩子的一生。我们的人生不会如此脆弱。

在孩子的成长中,其实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专注当下。

比如,一个孩子为自己人生负责的自主性。培养这样一种能力,需要让孩子从小就参与到自我人生的选择中,聆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做主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这也意味着,如果给孩子安排过于密集和严格的时间表,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削弱了孩子自我安排、自主做决定的能力,反而不利于长久的发展。

再比如,有很多教育者认为,学习能力的底层核心,其实是一种专注力。当一个孩子有了专注力,他才有能力根据眼前的挑战和需求,去学习和消化知识,并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但是,培养专注力的前提是有安全感和自信心。一个安全的、接纳的、放松的教育环境,才能够让孩子的专注力正常发展。

无论是专注力、自主性,还是兴趣、内驱力,都无法在焦虑和恐惧的氛围下培养,它们却指向一个孩子长远的竞争力和幸福感。

放下焦虑、放松心态,敬畏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专注真正重要的事情吧,或许,这就是教育中的“臣服之道”。

就像开头那为自闭症娃的妈妈,当她放下了焦虑,生活中的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原标题:《如何跳出教育内卷?美国传奇企业家的人生实验带来启示:“臣服”于生命本身》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