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广州抗击疫情感人故事视频(抗议成长故事他们用奉献与坚守,为广州留下了这些抗疫故事)

12月16日上午,在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疫’线担当 城市荣光”故事分享会上,医护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媒体工作者齐聚,共同分享了他们的抗疫故事。虽然岗位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都用自己的奉献与坚守,为这座城市写下了温暖的注脚。

“‘疫’线担当 城市荣光”故事分享会。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分享: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党(院)办主任余冬冬

3位“大白妈妈”在方舱陪伴孩子画画

11月6日中午,我们接到承接方舱医院的任务,130名医务人员立即组成医疗队,并于7日晚上到达番禺广百莲花山酒店,开始准备接收病人。

11月13日上午,一位年轻妈妈带着3个孩子进入方舱医院,其中最小的孩子才6个月大。当晚,6个月大的宝宝突发高烧不退,儿科医护人员到场评估,认为需将宝宝送往定点医院救治。14日凌晨1点多,在妈妈的陪伴下,宝宝被转运至市八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听到妈妈要离开,两个3岁和5岁孩子不停地哭。当晚值班的护士长陈诗华当即决定留在房间里照顾他们,她安慰道:“妈妈虽然不在,但大白阿姨可以陪着你们,好不好?”陈护长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医护人员的使命和母亲的爱心,让她毫不犹豫充当起孩子们的“大白妈妈”。房间里,她一边拿着对讲机跟进舱内的护理工作,一边安抚孩子们,陪伴他们看书、画画,放松心情。

随后,另外两名护士长也接力加入“大白妈妈”的行列,给孩子们视频连线在市八医院的妈妈。就这样陪伴两个孩子度过了一整夜,直到第二天早上孩子们的爸爸到来。

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也奉献给这座城市。只要疫情没有完全散去,我们还会继续坚守着阵地。截至12月16日早上8点,医院累计收治患者2036人,其中14岁以下 251人,60岁以上66人,孕妇9人,累计出院 1950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蔡水江

ICU团队帮助98岁高龄的新冠患者康复出院

随着广州本轮疫情的感染者数量增多,有基础病的新冠患者也多了起来。11月初,我们重启隔离重症病区,将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做集中收治。

近期出院的李奶奶今年98岁了,因为高龄,李奶奶入院时就被列入重点关注对象。医生检查发现,她还有比较多的基础疾病。感染新冠病毒以后,导致她心脏基础疾病加重,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期间,我们ICU的团队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着李奶奶的生命体征,直至李奶奶顺利康复,离开隔离病区。当我们看到李奶奶感谢医护人员的视频时,我们非常的开心。

启用ICU的当天,我们还收治了一位近一年来罕见的、由奥密克戎引起的重症肺炎患者。患者每次给亲朋好友通完电话、回复信息后,都会出现血氧下降并气促的情况。为此,我们必须提高氧疗的条件,但这样不利于病情的恢复甚至容易加重病情。

我们和患者本人以及他的家人作了沟通,讲明利害关系,希望患者每天只用手机和家人报一下平安,其它时间就安静地俯卧在床上接受氧疗,不做别的事情。3天后,患者状况明显改善,他还给我们提出了改进意见。我们很高兴,因为他有精力提意见就说明他正在好转。不久后,他就转出了ICU。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海洋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宋远华:

我的电话号码成为了抗疫“热线”

海洋社区有1万多人口。我是社区的党委书记,也是社区疫情防控的网格长。在抗疫期间,我的电话成为了“热线”。

“宋书记,我的药只剩两天了,要去看医生。”“我是海洋所后勤的,这边需要协调医护。”“宋主任,我是158大院的物业公司的,我们缺物资……”接完这些电话,协调好相关工作,我还需要拎着袋子走遍社区的每个角落,记下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并逐一解决。

11月26日下午5点多,我们接到一个6个月大的小孩母亲的求助,孩子高烧不退并出现抽搐现象,家长一度情绪失控。我们立即上门安抚母亲,同步通知社区医生到场为小孩初步诊断,之后将孩子顺利转运到市八医院。在送母子上救护车的那一刻,我自己也忍不住眼泪盈眶。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累计解决居民就医及呼车需求150多次、买药送药135人次,同时为50多位居民开具了转诊就医证明。

广州市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谢卫华

我放弃求职机会成为志愿者,十几个小时转运不停歇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目前是公司的项目经理。早在2020年初,我就参与过家乡湖北荆州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今年11月,我又主动报名参加大塘片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主要负责重点人群转运扫码、转运流转调度等工作。

当时,我刚好在求职,选择志愿服务,就意味着我必须放弃我的求职选择。与此同时,高风险的服务岗位及后期较长的隔离时间,也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不少心理压力。尽管如此,在接到海珠区青协的联系电话时,我还是没有半点的迟疑,当晚就来到服务点。

转运志愿服务工作是辛苦的。为了尽快转运、疏导各类重点人群,志愿者必须轮班上阵,志愿服务24小时不停歇。转运小组需要将感染者和密接人员从社区带下楼,派发防疫物资,再带他们到转运点,核查身份,与方舱医院等隔离场所单位对接,环环相扣,不能出一点差错。我和其他志愿者小伙伴们分成2个小组,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我们笑称这是“决战到天明”。

12月7日凌晨1点,我们顺利送走最后一批转运人员,看着车辆缓缓驶出,我们向他们挥手告别。从被转运人员的脸上,我看到了安心的神色。

南方日报视觉新闻部记者张由琼:

我跟拍过一位“送药小哥”,约好年后和他见一面

在得知报社将派记者进入广州海珠核心封控区,我毫不犹豫报了名。11月15日,我进入康鹭片区。当时,一些老人、小孩以及特殊群体会出现急需药品的情况。在凤阳派出所副所长苏勇东的组织下,短短几天内,便成立了一支12人组成的送药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一天要送药超20次,工作时间超12小时。

11月20日,我坐上其中一名叫做周游的“送药小哥”的电动车,跟拍他送药的过程。他给一名本地独居老人送药,到了楼下,他得知老人已经确诊正在等待转运中,回头又给老人拿了两盒自己的退烧药。怕老人看不懂说明书,他在门口一字一句叮嘱老人如何服药。

我跟拍了半天,看到他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响不停,一趟一趟取药送药,直到下午三点多,才吃上午饭,然后又继续送药直到晚上。

次日,周游告诉我,他确诊了新冠阳性,他的家人陆续也感染,全家人等待转运。12人的送药志愿者队伍,10人最终感染。我问他后不后悔,他说,“小孩吵着要我抱,我却不能抱他,感觉有点亏欠,但我一点都没后悔,再选我还是会做同样的事。”

之后我一直和周游保持联系。前两天他说他已经回到老家,打算休整一下,年后再努力奋斗。他平实的话语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很多读者,“我们来到康鹭十几年了,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广州是我们第二故乡,我们希望这里好。”“我们做志愿者也不是说有多伟大,只是想尽一份力,让疫情早点结束。”

隔着防护服,我只知道周游是个胖子,我已经约了他年后见个面,想看看这个普通人他长着什么模样。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李竹

拍摄:南都见习记者李竹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