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建业 刘斌(建业成长故事悲情「爆雷」后,经过决绝的刮骨疗伤,河南建业迎来“柳暗花明”?)
一笔本金为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约合人民币33亿多元),建业地产已还。
这笔美元债,必须还,而且必须及时还。因为一旦逾期,不仅对建业,而且对整个河南、河南企业界,“后果很严重”。
先“攘外”后“安内”,先“公债”后“私债”,建业为自身创造了一些腾挪空间。
想想看,建业集团旗下4家上市公司,3家在香港上市,境内外投资者首先看的,就是你的信用。
如果不能按期还上,股价下跌、市值缩水,企业等于直接宣布暴雷,以后再想翻身,难上加难。
2019~2021年,全国共有75只涉房债券违约,总金额超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绝大多数属于美元债。
今年1~7月,又有24家房地产发债主体首次发生信用债违约,其中不乏龙光控股、融创地产、富力地产、世茂股份、金科地产、融侨集团这样的巨头。所以统计下来,截至目前,全国排名前100的房企中,能如期偿债的已不到10家。
无论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建业集团保住了信用,而且还保住了30年无逾期信贷、无逾期债券、不欠税的纪录,不容易。什么是底线?这就是,有了信用,就等于“1”后面可以加“0”,有更多腾挪空间,没了信用,“0”的无限叠加仍是“0”。
当然,建业集团目前也只是打了一个阶段性的攻坚战,今后3年,它还有7笔共19.46亿美元的存量美元债要还(2023年3笔,合计9亿美元;2024年3笔,合计8亿美元;2025年一笔2.6亿美元。国内存量信用债,无)。
但如果联系到此前河南铁建投集团已通过下属同晟置业以6.88亿港元的价格,购买了建业地产29.01%股权,并以7.08亿港元的价格认购了建业地产于2024年到期的可换股债券,我们会说,建业集团作为孤勇者“仗剑两茫茫”的时期,已经过去。
既然踏上一条船,就要面对各种风雨。目前的建业集团,在基本面逐渐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局部仍存在一些风险。最突出的是商票到期拒付。
据天眼查显示,今年以来,建业地产已出现数十起票据追索权纠纷诉讼,有的已经调解撤诉,有的进入保全阶段,有的则在等待开庭审理。
到了7月,因各类纠纷而进入强制执行阶段的案件有近40起,涉案总金额3400多万元,其中多数与此相关。
先“攘外”后“安内”,先“公债”后“私债”,这大概就是建业集团处理自身债务困局的现实逻辑。有人说,建业有可能会暴雷。
但依我们看,要说有雷,它其实早就暴过了,只是它对危机的充分准备和及早应对,为它赢得了度过难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它还有许多牌可出,如前所述,为自己留下了不少腾挪空间。对地产企业来说,当前还有其他什么事会比与时间赛跑更重要?所以,以时间换空间,仅凭这一点,这家企业就会让行业内不少同行羡慕妒忌恨。
作为河南头部地产企业的建业,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
不幸的在于它的地产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受到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幸运的则在于它于历史紧要关头又一次作出了顺应大势的综合性选择——以“断舍离”的方式处置存量,以体制混改的决策加持增量,从而让自身的经营信用和核心能力得以延续。
站高位者常有远谋,识时务者多为俊杰。国资进驻的意义,老胡比谁看得都清。现在市场中有一种说法,建业集团若想彻底扭转局面,最好的办法是由国资对其实施控股。
我们相信如果真到了这一步,老胡不会不舍,就像他的老同学金龙同学集团李长杰所做的那样——可是,真会这样吗?有必要这样吗?这个曾主要得益于“市场化驱动”的行业,非得也要像其他不少行业那样树立“国资信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