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气象主题演讲稿(励志成长故事无奋斗不青春!10个气象青年的成长故事......哪个最打动你?)

从偏远荒芜的气象站

到台风暴雨肆虐的河道港汊,

从精准施策誓拔穷根的贫困村

到应急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从风云卫星护航的“ 一带一路”

到气象援非的浩大工程……

在气象事业滚滚向前的浪潮中,

青年人个个都是“弄潮儿”,

迎风逐浪、不畏艰险。

无奋斗不青春

“卡脖子”给了我教训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尹金方

01

尹金方

高考时,我被调剂到浙江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看着录取通知书上竺可桢老校长向学子提的问题,我颇感兴趣,也便成就了我与气象的第一次结缘。

作为新生入学实践,我们参观了上海徐家汇气象台,这使我逐渐认识到大气科学的意义,那次参观向我开启了气象大门。我一路求学,试图去回答竺可桢“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博士毕业后,我如愿以偿成为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研究人员。

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事,我觉得实现了梦想,十分欣喜。

不过很快,一件小事给我敲响了警钟。

《美国气象学会公报》刊登了一篇关于一种雷达模拟器的文章,作者欢迎读者使用该模拟器。我便主动联系作者,作者也很愿意共享研究成果。然而,随后我却收到了一封私人邮件,内容中说:“ 非常抱歉,我的主管告诉我,根据两年前的法律规定,我们不可以发放任何软件给指定的国家(包括中国)。我甚至不可以用官方邮箱与你交流,非常抱歉我用此个人邮箱给你发邮件。”当时,我心里五味杂陈。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让我充分意识到,必须要自立自强。

经过近三年的时间,我们成功构建了自己的雷达模拟器。那一刻,我兴奋不已,激动到流泪。因为这不仅仅代表一项技术的圆满完成,更代表着挺直腰板儿做人的尊严。

尽管我无法准确回答竺可桢老校长的问题,但我深知要把专业特长应用到实践中去。

2014 年,我毅然选择援疆。经过9 个月的日夜奋战,我终于在新疆完成了雷达数据的质量控制和同化试验,并使之应用到新疆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中。哪怕我身在北京,但援疆工作仍在继续,我早已与新疆结下了深厚情谊。

我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参与。我将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用知识武装头脑,为气象事业贡献青年力量。

在海拔4000米处搞观测,挺值!

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王剑琼

02

王剑琼

青青的草地,漫山的野花,偶尔还能见到云海。这样的美景每年只能持续短短三个月,更多的时候,却是这样的场景:八月下雪,大风掀掉值班室的屋顶,损坏站上的观测设备。这里就是瓦里关,拥有我国唯一的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

2003 年我大学毕业,有幸被分配到这座知名的台站。近四千米的海拔高度是开展大气本底观测的理想场所,但对于人类,如此高海拔是不适合生存的,在这里快走两步路都会气喘吁吁。

物质生活的艰苦还算不了什么,精神生活的匮乏才是最大的考验。方圆几公里的荒野,只有我和同事两个人在坚守。夏天偶尔还能看到放牧的牧民,而到了冬天,十天时间里,除了我的同事是活物,连一只羊也见不到。每当深夜躺在宿舍的床上,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声,我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有了家庭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因为我的工作原因,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只能由妻子一个人扛。记得孩子八个月大时感冒发烧,而我照例上山执行观测任务。得知孩子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时,我才匆忙请假下山直奔医院。当我抱起孩子,平时一刻都不消停的小家伙浑身无力地把脸贴到我肩膀的一刹那,我崩溃了,内心满是没尽好父亲职责的愧疚。

2007 年,有一台观测设备出了故障。返厂维修、恢复观测已经是三个月之后了。看着修好的设备,我突然感觉自己好没用。上山来值班,却守着一台不能出数据的设备,是不是一种失职?

我暗下决心,下次设备再出故障,一定要自己修!于是,我便开始了对仪器的各种探索。查说明书、翻文献……一来二去,山上的很多设备都被“捣鼓”好了。每解决一次故障,我内心满是成就感。

在圆满完成观测任务的同时,我先后主持、参与了十余项课题研究,并发表科研文章7 篇,有6 项仪器测试报告得到专家认可。

不知不觉已经16 年了,我从一个满怀朝气的少年逐渐变成了年近不惑的大叔。但这些年的光阴没有虚度,我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座大山,奉献给了祖国的大气本底观测事业,我觉得挺值。

甘做风暴圈里的逆行者

广东省气象公共服务中心 马俊

03

马俊

20 年前的一个傍晚,天气预报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早晨,在山西、河北、北京等地,人们意外看到了一场瑞雪。之所以说它意外,是因为昨天的‘天气预报’没有预报到这场降雪。我们心里怀有深刻的歉意。”说这段话的人就是宋英杰老师,那一年我16 岁,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天气预报也可以如此有温度,我也第一次对气象节目主持人这个职业有了向往。

大学毕业以后,我与广东气象结缘。12 年里,我参与录制的天气预报节目超过七千档,不但荣获了“全国公众最喜爱气象主播”荣誉称号,还成了大家口中的“网红”,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抱树哥”!

我清楚地记得我追的第一个台风是“ 灿都”,接下来还有“ 威马逊”“ 天鸽”“山竹”等等,算一算已经超过四十个了。

2014 年7 月18 日,超强台风“威马逊”正面登陆湛江徐闻,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超17 级,我所在的徐闻县海安镇正处在台风过境中心。

“ 威马逊”的威力有多大?我亲眼所见,有一块广告牌的铁皮碎片被狂风吹来,砍进一棵棕榈树干有几厘米深。而我们的直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夜晚,而直播地点也随着危险的不断升级从海边、街道一直退到墙角。

就在下午五点直播开始时,我身旁高楼上一整扇窗户突然被狂风卷下,重重地砸在离我不到两米远的地方。巨大的冲击波和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我差一点摔倒,而这时直播信号已经接入,我下意识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大家现在千万不要出门!”

为了追“威马逊”,我在徐闻一待就是16 天。电力和通信严重受损,长时间无法和外界联系。追风快结束的一个早上,手机通信终于恢复正常,我一下子收到了妈妈给我发的90 多条信息,每一条都是满满的担忧!我赶快拨通妈妈的电话,但电话那头却迟迟没有声音,直到妈妈哽咽地说:“妈怕多说一个字就忍不住了……”那一刻,我不争气地哭了。

这就是我,一名风暴圈里的逆行者!我愿将追逐风雨的力量,转化成服务社会的璀璨荣光!

扎根冀北高原围场,我愿意!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气象局 吴萍萍

04

吴萍萍

2011 年7 月,我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毕业后,便踏上了奔赴河北省承德市最艰苦边远基层台站——围场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工作之路,成为了一名地面气象观测员。

这里风沙肆虐、气候恶劣,着实让23 岁的我经受了种种考验:第一次顶着凛冽寒风换自记纸、第一次冒着大雨维修堵塞的雨量传感器、第一次喝带着黄沙的深井水……

办公楼孤零零地矗立在距县城五公里的山脚下。我刚上班时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仪器成了在围场陪伴我最长时间的“ 伙伴”。晚上躺在床上,听到的都是窗外呼啸的北风;去县城买一次东西,来回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有一年冬天,局长在山坡上调了两个小时的电视天线,才给当时局里唯一的一台电视机找出一个频道……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有好几次都动了辞职的念头。直到2012 年我认识了自己的爱人,在异乡有了家的温暖。七年多来,因为爱人和孩子,也因为我喜爱的观测工作,我一直坚守在围场。

2018 年,我凭着内心的一份执着和一股闯劲儿,一路“ 拼杀”,代表河北省气象局备战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集训期间,人多设备少。有一次到凌晨三点,设备才腾出来。我借此机会抓紧时间做完一套练习,不知不觉天已经蒙蒙亮了,连手被工具划破了都是后知后觉。

当听到自己获得第十三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第一名的那一刻,我开心地留下了眼泪,像是看到我们塞罕坝的鲜花盛开在整个草原一样幸福。

经过竞赛的磨砺,当再次下乡维修区域自动气象站时,我能用更快的时间确定故障点,使设备尽快恢复正常;当接触新的业务平台时,也能更快地掌握各模块功能。

今年3 月,我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完成了从“普通观测员”到“业务标兵”的跨越。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只要组织需要我继续扎根基层,我想我仍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

用气象智慧点亮村民的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 刘红霞

05

刘红霞

在新疆,“ 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是各单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2014年至2018 年底,全疆气象部门共有1325 人次投入到“ 访惠聚”工作中,我也是其中一员。

2017 年我刚到村里的时候,到处都是土路,垃圾随处可见,晚上更是漆黑一片。我们驻村队首先做的工作就是把村子点亮。

在我们的协调下,村里安装了路灯,道路也进行了硬化,随之建起的还有便民中心、幼儿园等。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的心也跟着亮了。

2018 年,自治区气象局在村里投资400万元建设气象现代化农牧业示范基地,计划通过科学种植、养殖方式引导村民。居麦·阿皮孜是基地忠实追随者,常来咨询作物种植工作人员:“基地的棉花啥时种?种啥品种?种的时候一定要叫上我啊。”

我故意逗他:“你怎么这么相信我们?”他嘿嘿一笑,说:“共产党把你们派到我们身边,我相信共产党,相信你们!”

驻村的日子里,白天要走访贫困户,确定脱贫路径和增收方式;晚上则回来整理档案。由于宿舍潮湿,气温低,2018 年11 月,我的腰病复发了,并伴随着腿疼,夜里疼得睡不着觉。一直坚持到今年2 月,我回到乌鲁木齐住院,医生建议手术。为了不影响工作,我保守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工作岗位上。

在驻村的791 个日子里,我走访了2322 次农户,解决群众困难12 个,帮助农户秋收18 次,建立档案416 卷,申请扶贫资金554 万元,申领惠农补贴180 万元,建起36 套安居房、63 座庭院、91 座蔬菜拱棚、3 个合作社……两年多来,我先后组织大大小小的活动140 多场,通过这些活动,把村民的心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

我的努力也获得了单位的肯定,被授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先进个人”“全国气象系统扶贫先进个人”等称号。

不管在任何岗位,既然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我将继续坚守,继续前行。

建设家乡 初心不改

四川省资阳市气象局 陈海燕

06

陈海燕

2005 年6 月我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怀揣着建设家乡的梦想来到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气象局。上班第一天,我连基本的数码字也不会规范书写。非气象科班出身的我,只有从头开始,用一颗不骄不躁、细致入微的心去面对,才能融入气象这个行业。

从测报、预报、服务、农业气象开始,我用心做好每一项基础业务。行政审批、党务、工会、扶贫,多岗位锻炼让我体会到气象工作的快乐。

在5·12 那段抗震救灾的艰难日子里,距离预产期仅仅只有一周的我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挺着大肚子,硬撑着与同事们一起,投入到紧张的防震救灾和应急气象服务工作中,协助当班的测报员开展观测、记录数据、整理通报材料。同事们关心地问道:“海燕,你还行吗?”我总是坚强地说:“没问题,我可以!”。在那些日子里,每一次信息的发布,我们都感到无比满足;每一次精准预测,我们都觉得特别伟大,地震让我意识到做好气象服务的责任与使命!

2011年至2014年,在我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安岳县成功成为四川省首个全国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这期间,我们主持完成柠檬课题5个,发表论文6篇,出版专著1部;制作气候区划8个,总结和提炼柠檬气象服务指标6套,开发推广农业气象实用技术1项。研究成果全面应用于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中,有效助力全县54万亩柠檬产业发展,服务惠及665个柠檬合作社和24万柠檬种植户。至此,建设家乡的初心不再是一句空话。

经过十年的成长和磨炼,我终于从一名气象的“门外汉”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并获得省“十佳”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市“妇女十杰”、县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这些光环的背后是实干的汗水,是奋斗的结晶,是青春的印迹。

2016 年5 月30 日,我有幸当选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参加全国“科技三会”,生平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号召:“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我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气象“新人”。

做气象数据最坚定的守护者

湖北省十堰市气象局 文强

07

文强

2001 年,怀揣梦想,我来到荒无人烟的湖北十堰天气雷达站,青春的骚动让我难免感到有些迷茫与彷徨。为了让我静下心来,师傅带我去做灾情调查,亲眼目睹了被洪水淹没的家园、被冰雹打烂的庄稼。看着父老乡亲欲哭无泪的双眼,我明白了气象预报的重要性。后来,听闻了南极气象观测湖北第一人杨志彪如何从基层测报员成长为全国气象观测技术大拿的故事,我暗下决心,要练就过硬技术,做气象数据背后的守护者。

2010 年6 月8 日,持续暴雨导致观测场后山发生山体滑坡,值班室的一角悬在了空中,墙体豁开了一寸多宽的裂缝。接到我的报告后,国土资源局的专家和局领导紧急赶来,并要求我们立即撤离。我一边拆装仪器、布设网络,一边关注着资料传输情况,心想无论如何不能让任何一项观测资料缺失。直到确认新设置的系统运转正常,以及所有观测业务未受任何影响后,我才从摇摇欲坠的值班室中撤离。摸着透湿的衣服,我才发现这时已近凌晨,而我中午饭和晚饭都还没顾得上吃。

有了梦想,人生就有了动力和方向。5 年来,每一次预警,我都要等到最后一丝雷达回波消散后才敢合眼。观测室内,我翻看记录,随身携带的笔记整理了5 大本。有时候在梦中,念念有词的也是自动气象站观测原理、操作和维修技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 年我取得了湖北省测报比赛个人全能第一、全国测报比赛全能第三的好成绩。

2015 年,通过考核,我入选了梦寐以求的南极科考队,前往长城站执行气象考察任务。长城站经常下冻雨,风传感器很容易被冻住,我经常要爬上十米高的风杆敲传感器上的冰,不仅耗费体力,还有危险。随后,我开始琢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我终于试验成功了一种防冻雨的方法,大大降低了风速传感器被冻住的可能性。

对气象事业的坚守,让我这样一个基层测报员走出了大山,走到了南极,圆了我的南极梦。在这个平凡岗位上的追梦之旅,让我对气象事业多了一份理解与热爱。

挑战是一种生活方式

黑龙江省气象数据中心 张兆伟

08

张兆伟

回顾我参加气象工作以来的成长经历,是追求完美的梦想给了我迎接挑战的勇气,是不甘落后的信念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2015 年,黑龙江省气象局开始规划一项重点工程——管理与业务一体化平台。这是一个综合性业务平台,旨在提高气象部门的业务、服务和管理能力,我负责软件的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为了解决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实现集约化。但实际上,我们的软件外包模式决定了气象软件会由不同的计算机语言编写,由不同的软件框架构成。因此,实现软件标准化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为此,我翻阅了大量前沿资料,编写了大量测试代码,比较了数十个软件框架,但都毫无成效。这些框架要么开发语言单一,不符合实际需求;要么结构松散,不具有统一管理的可能性。那段时间,我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感到力不从心。

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互联网行业巨头谷歌于2015 年7 月发布了云计算平台的开源版本kubernetes。这个国际前沿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容器技术解决了不同语言开发软件的标准化问题。这个消息令我振奋,我连夜通读了他们的英文说明,并进行了翻译,因此也成为这个项目在国内进行实践的第一批人。由于这是初始版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并且需要根据气象行业的特点进行修改,但是有了目标和抓手,我充满了力量,全身心投入到平台的改良和测试之中。

针对气象行业的特点,我们进行了二次开发和优化,引入了数据服务总线,开发完成了黑龙江省气象软件开放框架。这个框架为后续气象软件研发提供了标准计算环境,目前已经承载了30 多个重要的业务系统,每年的访问请求达千万余次,显著提高了黑龙江省气象业务的信息化水平。

工作这6 年来,我敢于挑战,不仅挑战别人,也挑战自己,即使失败也不在意,勇于挑战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积极生活态度。

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气象台 朱国光、唐旭紫

09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气象台团队

云贵高原东侧“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湘西州独特的山地气候,雷电、暴雨、山洪、泥石流等气象灾害频发。对我们这个年轻集体而言,“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这句气象服务用语,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是我们肩上扛着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16 年7 月17 日,湘西迎来入汛以来最强的一次降水过程,暴雨倾盆而下,古丈县默戎镇小时降雨量达104 毫米!随着降雨量的不断攀升,预警也一次次升级!山路塌方,良田被毁,各地告急。气象台的兄弟姐妹们都来了,分析天气、察看雨量、编写预警短信,大家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担任主班的张丹丹才三十出头,丈夫是一名监狱狱警。直到第二天女儿打来电话,她才想起老公也在值班,家里没人。她匆匆给女儿点了外卖,把小家伙安顿在值班室睡下,便又投入了“战斗”。那一晚她亲手发出了十一条预警短信,拨打了二十多个防汛责任人的电话,其中两条100 毫米和150 毫米的强降水特别提醒短信,为默戎镇提供了精确预警。

默戎镇龙鼻村主任石远忠在巡查中发现险情,收到短信预警后立即组织村民转移。12 点5 分,当80 多岁的苗族老人石玉秀最后一个被转移出来后,短短十分钟不到泥石流就来了!幸运的是,500 名村民早已全部转移,无一伤亡。关键时刻,精确到乡镇的气象预警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受气象灾害侵袭外,湘西也是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为此,湘西州气象台组建精准扶贫气象服务工作小组,围绕十八洞村猕猴桃种植和乡村旅游两大扶贫产业,开展专项气象服务。为了拿到十八洞猕猴桃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气象台长朱国光不顾蚊虫的叮咬,在山里一呆就是半个月。为了打通气象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气象部门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qq 群,开通了为农服务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把气象信息送达全州8000 家农户的手中。

“尽管还难以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我们仍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句悬挂在气象台会商室的励志语,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春春创造奇迹,不断书写人生中的新篇章。

扎根边疆,在草原上绽放

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气象局 宫克发、尉德康

10

突泉县气象局团队

突泉县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是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贫困区,也是中国气象局的定点帮扶县。突泉县气象局这个年轻的集体,在气象助力精准扶贫的路上一路前行,将青春之花绽放在草原上!

突泉县设施农业开展年头较短,为了更好地提供精细化服务,我们多次派人前往山东、辽宁等地取经。经过近两年的潜心钻研,我们研发出了毛桃、番茄等14 种设施农业果蔬气象服务指标,并且利用专门的设施农业微信群,每天向农户发布生产提醒信息。这些贴心保姆式的服务,让一座座大棚瓜果飘香。

2016 年,县局青年党员徐恺到离县城八十余公里外的宝利村担任第一书记。踌躇满志的他,第一次入户就败给了一位老大娘,提前准备的“功课”一点没用上。随后的入户过程中,吃闭门羹更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挨骂。但他没有气馁,将委屈都藏在了心里,认定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各项扶贫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村56 户贫困户。渐渐地,全村的老百姓都接纳了他。在他的带领下,宝利村已实现整村脱贫。因为他体型较胖,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小胖书记”。

学电子工程的80 后宋大明负责全县区域自动站的维护管理工作。去年冬季的一个傍晚,宝石镇无人站出现故障,他带领业务员姚东良驱车前去维修。确定故障原因后,需要更换配件,但戴着手套无法操作,他只好光着手在零下20 多度的天气下工作了近一个小时,冻得手生疼几乎没有知觉时,就放在嘴边哈几口气,稍微暖和一点后再继续工作,等修好后回到家已是夜里10 点多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习近平总书记说过:“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在内蒙古草原上,突泉气象人以扎根边疆的情怀,砥砺前行,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自己的无悔青春!

为奋斗的青春点赞!

推 荐 阅 读

京郊有个园,气象展区等你来

一天发布54条预警?不,发了218条!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图片来源: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微信编辑张娟

转载授权请联系:010-58995297(王老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