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关于历练成长的唯美句子图片(成长故事历练与成长的故事)

军校学员赵多在湘江边某炮院的成长故事,构成了长篇小说《山河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框架。成长的背后是艰辛,考验的面前是坚韧。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军校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学员赵多和他的战友们的人生体验,让有着军旅生活经历的我共情共鸣,也为广大读者了解当年的军校生活打开了一扇窗。

小说作者曾剑说:“炮兵学院的学员,清一色男性,没有感天泣地的爱情故事。和平时期,非特战部队,非特殊岗位,很难出彩。”但军校生活在作者心里积淀了深厚的情感,使他能够对军校生活有着深情的回望,并通过主人公赵多投射在这部小说中。那些看似不出彩的平淡,让他写出了生动的意趣;那些平凡、琐碎甚至有些苛刻的生活,让他发掘出了更深层的意义。曾剑以独特的目光、铭心的体验,使得《山河望》具有真情实感的力量。

小说的语言很有诗的质感。写赵多与李大林结缘:“这张上下铺连体大床,就像一条友谊之船,载着我们,在人生的长河里航行,长达三年。”写学员集合:“集合哨声一响,全中队的学员站在天井里,像一群被圈在一起的绵羊,涌动着,接着变成麻雀,叽叽喳喳。区队长一声吼,队列停止涌动,九中队寂静下来。”写朋友来信:“晏燕在信里说,我每天黄昏看夕阳,抓住最后一丝温暖,装进信封寄给你。”同时,文中穿插了许多年轻人写的诗,正如他们萌动的青春,有的浅显直白,有的悠远含蓄,既丰满了故事情节,又起到了明快叙事节奏的作用。这些灵动的文字是跳跃的音符,在回环往复中吟唱出了对军校生活的感怀、对逝去时光的追思,淡淡的忧伤若隐若现。

在诗意的笔触中,小说也展现了这些军校学员青春的挫折与烦恼。面对每周例行的校园义务劳动,他们也有“我是来当学员学射击指挥,将来要带兵打仗的,我不是当环卫工人来了”的牢骚。但他们心里清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一名合格的带兵人,除了学习文化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靠各种历练来打磨自己。这些历练就体现在日常的整理内务、打扫卫生、上课学习、考试考核、文体活动等点滴之中。教导员肖正荣是一个有丰富政工经验的“老大哥”。面对学员们的不解,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只要能经受得了剪草这种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就几乎能忍受一切,能闯过军校三年时间里的每一道难关。”在肖正荣看来,宽容一个人比处理一个人更能拯救他,而如何做到宽严相济,有利于学员成长,这需要智慧。这些都体现了肖正荣“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的心胸,展示了他勇于担当、敢于担责的魄力。所以,他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不仅在一些学员命运转折的关口拉了他们一把,也无形中将自己的带兵经验传授给了他们。

在诗意的笔触中,我们也看到了人物的不完美,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对立冲突及沟通和解。这样的人物形象有着毫无雕琢的自然生动,也体现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欢喜与惆怅。主人公李大林不讲究个人卫生、身形肥胖,强烈的自尊心让他寡言沉默,但他对生活有善意的期待,也有百折不弯的坚韧。他主动替赵多承担私换铺位的责任,而赵多和其他战友帮助他进行军事体能训练,他们彼此用行动温暖着对方,诠释了战友情深的内涵与意义。在抗洪救灾中,在面对歹徒时,在一系列严峻考验面前,李大林和战友们是坚韧刚强的,有战友情的温度和美好,更有激荡于心的家国情怀。所以,后来转业从警的李大林能够多次勇斗歹徒并最终壮烈牺牲,绝非偶然。

李大林的原型英勇牺牲了,湘江边的炮院也已消失在时光深处。因而,曾剑所流露出的忧伤有着现实的缘由。小说没有说教,没有所谓的“英雄”人设,他们都是普通的军校学员,李大林、赵多等人物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在军校相会,在砥砺成长的过程中结下厚重的战友情,又肩负使命责任奔赴四面八方。他们没有做出丰功伟绩,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他们。境遇无论怎样艰辛,他们依然温暖;理想无论怎样遥远,他们依然坚定;岗位无论怎样平凡,他们依然热爱。他们的生命之花开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才有了我们眼中的山河无恙。此刻,我理解了“山河望”这三个字的含义。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