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北上的艰辛(青春成长故事专访|《北上》导演:“寻根”之旅,讲好运河边“90后”的青春故事)
讲述大运河时代变迁的江苏重点电视剧《北上》最近拍摄方酣,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徐则臣的同名小说,由爱奇艺、启蒙影业和江苏文投共同出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瑰宝的大运河,蕴藏着历史的风尘仆仆和民族的精神赓续,在当下,如何再度认识大运河,感受这条大河与人们的血脉联结?近日,记者对该剧导演姚晓峰进行了专访。
“这是大运河变化最大的20年,也是‘90后’长大成人的20年。”在姚晓峰看来,电视剧《北上》见证了运河于新时代谱写的壮丽篇章,更是“90后”一代人的青春史诗。
一代人的青春成长
跨越百年的历史对话
电视剧《北上》的故事,从一群在运河边无拘无束长大的少年写起,讲述了他们在成长中如何逐步懂得、理解大运河跨越百年的历史。自诞生以来,运河孕育了两岸勤劳的人民,给予他们谋生的机会和拼搏的希望;运河蜿蜒上下千百公里,带领人们走出家乡,走向世界,让普通人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命运;运河凝结着个人的记忆、家乡的历史,也凝结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充沛的精神力量,始终滋养着一代代人奋勇拼搏,百折不挠……
“越了解这条河,也就越热爱它。”姚晓峰说,剧中的主人公们,最初一路沿河北上追寻理想,经历了荣耀与失败,在而立之年又顺流而归,扎根花街建设家乡,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和蜕变,“时代变迁的涛声里,普通人的命运就像大运河一样波浪起伏,有衰败,有发展,但始终不断生长,最终找到生命的‘根’。”
在姚晓峰看来,年轻化的讲述视角更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和习惯,“通过运河人家的烟火味人生,观众实际上是跟随着人物角色的命运起落沉浮,重新认识运河的伟大以及寻‘根’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共情角色,电视剧《北上》中扮演花街少年的六个演员都是“90后”。“拍摄的时间段正好就是演员成长的年代,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故事真实的落脚点。”姚晓峰给演员们布置的“作业”,是让他们尽可能地回忆从小到大的亲身经历,没事就在运河边转转、看看,“我希望他们对角色的状态是有感觉的、是熟悉的,让表演更自然、准确。”
以当代视角回望过去,
力求保留原著精神
电视剧《北上》更多呈现的是2000年以后的运河故事,而原著小说《北上》的时间线则是从清政府废止运河漕运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姚晓峰坦言,作为严肃文学题材作品的电视剧改编,最初筹备的两版剧本均以原著中清朝的故事为主线,但始终没能达到最让人满意的效果。“落地改造”的过程中如何从小切口进入,增加故事性、易懂性以及那种命运跌宕的感觉;故事情节怎样改编才能更通俗化、戏剧化……这些难点一度让主创团队很有压力。
尤其在2019年,《北上》捧回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后,剧本面临的调整的压力更大了,方向一改再改。后来,姚晓峰干脆找到了老搭档、编剧赵冬苓(注:《警察荣誉》《红高粱》的编剧,曾与姚晓峰合作《叶落长安》),请她一起到运河边实地采风,再论改编。与此同时,原著作者徐则臣以及多位专家也陆续加入这场“头脑风暴”,讨论如何让这部作品既尊重原著精神内核,同时适应影视创作规律。最终,电视剧《北上》确定为讲述现代生活在大运河畔的一群年轻人的故事。
“我们最终认为,改编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原著小说的精神世界。小说的起点是清末时期一个外国人的寻根,但细读之后就会发现,小说的根本还是生活在运河边的这群人。作者的创作以运河为母体,展现的是一群运河少年的青春成长和心路历程。”姚晓峰说,《北上》原著中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是冥冥之中的一条“命运之线”,“通过一个人的寻根,找到了运河里的一条船,开始了一群人同舟共济的故事。百年后,他们的后人再次相聚在运河边,这种‘百年修得同船渡’的命运感被演绎得特别动人。”实际上,血脉传承这一关键词,在电视剧《北上》中同样得到了体现。“剧中人物的回忆中,将会展现运河人家的百年历史。以当代回望的视角去体会这种生生不息的感觉,特别让人振奋。”姚晓峰说。
一条运河串起两岸繁华
文化之波映照江苏“特质”
电视剧《北上》的取景地之一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穿镇而过的古运河滋养出独特的人文地理风貌。姚晓峰说,运河江苏段千百年来都是大运河上发展最为繁华的流域,作为南北运输、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绵延千年仍生机盎然。因此,主创团队选择把整个采景地放到苏州的运河段,让观众领略运河人家的生活细节,让古老浓郁的文化气息、柴米油盐的生活交响,和运河的旧貌新颜、时代发展有机融合。
在电视剧《北上》中饰演女主角夏凤华的演员白鹿是江苏常州姑娘,姚晓峰一下子就看中她身上独特的气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她身上就有那种劲儿——既有南方女孩的温婉,又有大大咧咧的性格。”有趣的是,姚晓峰最初还有过顾虑:白鹿会不会太漂亮了?等造型完成后,他又觉得状态特别对:“这个角色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起初并不经意,但蓦然回首时,最漂亮的是她。”
2018年,徐则臣的小说《北上》出版,这部聚焦京杭大运河上百年经纬的小说迅速引发关注。也是在那一年,同为江苏人的导演姚晓峰读到了这本小说。从业二十多年的他,一直想拍点与家乡有关的故事。这本小说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他的案头上,一个关于京杭大运河的创作构思在他的心里翻滚起来。一本《北上》还不过瘾,姚晓峰又一口气看了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北京西郊故事集》《如果大雪封门》等多本小说,一个以大运河为母题的“文学宇宙”出现在脑海里。“徐则臣老师是在运河边的花街长大的少年,一路走到北京,他创作的很多角色都有他本人的影子,小说故事核心都关乎在运河花街边长大的那一群普通人和他们的人生。”在姚晓峰看来,徐则臣的精神世界宛如一个“运河宇宙”,“这也是江苏作家的典型特质,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创作母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