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创业主体的类型不包括什么(员工成长故事讲述丨创业槐下工匠路)

1984年,大港发现了自来屯油田。16名垦荒人创业而来,栽下了16株槐树,取名“创业槐”。39年风霜雨雪,仅存的1株槐树扎下了根、繁茂了叶,在盐碱地上留下了无畏的痕迹,深情见证着一批批石油人的执着与辛劳,与他们共享成长和辉煌。

今年“五一”前夕,大港油田采油三厂作业一区管理一站采油工赵常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回到站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相伴他32年的“创业槐”。它扎根土地,才会虬枝健壮;而他怀揣初心、深耕基层,也走出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以勤奋启航

“创业槐”生出求知的根

15岁离家,赵常明的行李里只有几件常穿的衣服。母亲送他到村口,眼角一时干一时潮,还是后悔没让儿子读高中,耽误了他。青春正盛的赵常明心中装着一把火,一直大步向前地,去到他应该去的地方。

自来屯油田在大港油田最偏远的第三采油厂,作业一区管理一站是这个采油厂最北边的小站。从初始起,小站就对赵常明表示了友好。碱碱的土,涩涩的水,和吴桥家乡是那么相似,陌生感减弱了几分。站前的这株大槐树,像极了幼时爬上爬下的那一株,亲切感又增加了几分。特别是得知了“创业槐”的故事,他的内心深处有了向往。

赵常明愉快地入了职,沉下心来跟着老师傅学技能,顺利通过了职业等级鉴定。直到高级工考核结束,理想的成绩让赵常明的心情飞扬起来,第二天还是美滋滋的。刚走进班房,黄兴鸿师傅喊住他:“常明,帮我找个兰12型抽油机的底脚螺丝过来。”赵常明愣住了,使劲回想这个底脚螺丝到底长什么样,半天没动地儿。一会儿,黄师傅自己取来拿给他:“这条φ27-650,底下带拖盘的就是。”

这件小事让赵常明纠结了一天,也触动了他敏感好学的上进心。之后,他的手边多了几本采油知识的书,笔记本也换了个更厚的。他心无旁骛地把知识点一个个收集起来,由简单到复杂,将问题一条条罗列记录,也一项项填补上答案。现场里,红色闸门被一次次的开、关磨得黑亮。他练出了快、准、好的本领。办公桌上,《采油工程理论与设计》《采油工艺理论》《油层物理学》……不断增加的书册都是卷了边的。除了上面花花绿绿的标记,他不知不觉记下了50余万字的笔记和心得。这些都是赵常明无论到哪个岗位都要带上的重要“行李”。

自来屯油田地质构造复杂,开发不易,是典型的“魔术师”油田,因此管理难度大。赵常明给自己确定了方向——管好每口油水井,让每口井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一头扎进井场,摸清了每口井、每台设备的性能、特点、原理,认真跟踪、仔细排查稠油井、出砂油井变化,在大量数据中摸规律找变化,在变化中寻经验。1.5万余字的“常明宝典”填充了管井工们的工作空白,每口井、每台设备的管理方法清晰得令人爱不释手。

“在生产中,先学会想,再学会干,然后学会分析总结。出了问题要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再找处理办法,最后要能梳理出如何杜绝这个问题再出现。”这是赵常明的工作心得。

军23-27新井产量不低,但因原油黏度过高,在开井之初负荷就快速上升,并出现光杆打架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正常生产。为了“驯服”这口井,赵常明全程跟进,一晚上换了7次水嘴、调了6次温度、换了3次电机……也因此摸索出了下调“冲次+试水”的稠油井管理法。为进一步验证效果,他又接连5天对该井生产规律进行分析,并推广到类似油井的管理中。同年,他提炼编写的《稠油开发三字经》《出砂井管理口诀》《火成岩油田的管理要诀》成为管井工们的“好帮手”。油田管理连续6个月零躺井,年躺井率再创新低,在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的同时,减少成本支出300万余元。

枣35区块长期的高含水治理工作,就像是“创业槐”的树皮错综复杂,不认真分辨根本就没有条理。正是“辨纹理要找主线”的启发,让赵常明总结出了“油井有变化水井找原因,水井做工作油井看效果”的方法。他边调整水井水量,边观察油井参数变化。为弄清水井和对应油井之间在纵向横向上的关系,他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趟,终于弄清了油藏特性、油水井连通关系、水驱变化情况,大胆提出并推动实施“大幅调配、整体控制、提液增产”的治理措施,实现了老区块连续3年产量负递减,累计增产1600余吨。

“作为管理站技师,就是要把生产中的油井变化、设备问题、安全风险给员工们讲清楚。作为一名老采油工,就是要将自己对油水井管理的心得和经验传承给新人。作为一名高技能人才,就是要把更多更优秀的后备人才带出来,而且带好。”赵常明的“行李”里,现在是满满的技能和责任心。

持初心不改

“创业槐”长出繁茂的叶

2003年底的一个午后,赵常明在值班室内翻看员工档案。王世谦、冯峰、韩伟……结合日常工作表现,他精心挑选着有潜质的员工,计划实施他的“千里马”计划。

3个年轻人才能相同却又不尽相同。王世谦画图厉害,喜欢计算机编程。冯峰手快,好琢磨。韩伟是计算机硬件“大咖”。赵常明与他们分别签订了师徒协议。2005年,冯峰、韩伟获得大港油田技能大赛第三名和第五名。2006年,赵常明和他们一起参加中央企业技术比赛,获得“一金两银”的好成绩。

在2006年技能竞赛选拔中,王世谦落选,灰心到不想再参加比赛。赵常明一次次找他沟通,说出他的优势,讲明他的特长,终于使执拗的王世谦回心转意,重新走进赛场。2010年,赵常明带领王世谦参加全国技能大赛采油工技能竞赛,一举拿下第三名的好成绩。

如今,3个徒弟都已成长为油田技能专家。冯峰、韩伟调到其他基层单位,如同火苗一般,照亮更多技能员工成长的路。赵常明和王世谦一直在管理一站。2020年,师徒二人双双站到了天津市劳动模范、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的领奖台上,成为石油战线上的一段佳话。

赵常明告诉徒弟们,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学问不同于知识,学问是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把自己的知识变成学问。

自6-33井的操作现场,赵常明手把手地教新入职员工怎么分析油井变化,如何找出油井增产潜力。同时,他还鼓励年轻人发挥理论水平高的优势,去勇于实践。

抽油机电耗是油田开发成本中的一个“巨头”。判断一口油井一天会用多少电,采用什么方法会省下多少电?“抽油机节能潜力的挖掘”就是西南石油大学毕业的宁鹤飞在赵常明那领到的第一个课题任务。赵常明给宁鹤飞讲抽油机能耗与工作制度、电流平衡度、井筒工艺等各种因素的关系,找出不同特点抽油机井挖掘节能潜力的方法,并在26口井上做了试验,总结出一套抽油机能耗计算公式,在当年的采油厂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徒弟们说:“从地面设备到井筒工艺,再到井底油层,师傅没有不会的。他总能将生产现象用理论去讲明白。”赵常明却说:“只有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我们才能更快提升。我们不能把学到的理论只装在脑子里,却用不到实际中。”

2015年,套管气回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管理站全面展开。自来屯产出套管气要自产自销。高产电泵井不适应怎么办?自六站外输回压高怎么办?燃气不够怎么办?

针对这些问题,赵常明带着徒弟连续20多天跑井场、盯井口、测压力、摸规律。由于回油系统地处农田,沿线井分布广而散,他们平均每天步行4公里,对管线压力、单井的适应性进行资料收集,对比高产电泵井、远距离高产井对憋套压的适应性,对比自六站外输泵、集油系统对油气混输的适应性,对比自一联加热炉天然气回收掺水加热的适应性,对比自一联燃油节余状况等,当年回收天然气87万立方米。

“我希望身边的年轻人个个都成为工匠,像‘创业槐’一样,要站就站成一道风景,才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赵常明每个季度都会组织生产难题分析攻克认领会,不遗余力、倾囊相授,引领年轻人实现自身价值。

新任站长张呈峰也是赵常明的徒弟,今年接手了“掺水降温后对稠油井影响的分析与优化”生产难题攻坚项目,现在已连续跟进38天;在赵常明的指导下,初见日创效2400元的明显效果。因此,张呈峰信心十足。

母亲一直后悔的事,终于在多年后变成骄傲的事。赵常明没读过高中,却能用直线方程为员工解读注水井指示曲线;没有进入大学听过关于采油理论的课程,但编写的《油水井动态分析》教材已经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出版;探索出了一套“实用+活用、个性分教+点面带动、立项+攻关+竞赛”拔尖人才培育方法,让更多的技能员工成为“赵常明”,也超越了“赵常明”。

如今,赵常明的徒弟遍布第三采油厂各基层单位,且个个是技能高手。全国劳动模范宫艳红也是其中一员。目前,宫艳红、王世谦和赵常明一起,都成为大港油田技能大赛培训的“常务教师”。在这条道路上,一个人,一帮人,逐渐走成了一支队伍。赵常明培养了271名高技能人才,其中27人在竞赛中摘金夺银;累计3000多名大港油田员工听过他的课。

让智慧闪光

“创业槐”孕育创新的果

老油田开发时间越长,问题就会越多,管理难度也会增大。攻克生产难题,一直是赵常明孜孜以求的目标。2010年,以赵常明名字命名的“常明创新工作室”成立,除作为岗位学习的新阵地外,还是重点攻克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难题的大平台。

为了让班站长、技术员、基层员工都参与进来,工作室把难题征集工作放到生产最基层。抽油机旁是解决调偏困难的攻关小组,守在电脑前的是数智攻关突击队,会议室里讨论不休的是项目攻关团队……

最初,工作室成员对存在问题的工具、用具、仪表仪器等进行创新,既能节约成本、创造效益,也能提升员工的岗位成就感。随着“自制光杆防脱器”“自制多功能座卡”“多功能打捞筒”等多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赵常明说,自己进一步找到了创新的价值。

同时,他辩证地看待岗位员工在实际操作和新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013年,他把工作室运作模式创新成“年度攻克目标+生产难题+培训难题”的新模式,由个人领项钻研、党员干部带头攻克或小组立项攻关,设定每季度开展一次创新成果问题分析、半年开展一次成果经验讨论、一年进行一次成果效益表彰,成为岗位创新的“推进器”。

定期标定油井产液量是生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电泵井、自喷井、放溢流井以油嘴控制生产,采用人工操作与计量车容积核实产量时,标产时率容易造成产量损失,同时产生较高标产费用。对此,赵常明反复论证,发明了定径压差计量法,根据油井油嘴的前后压力控制油井标产,用流量计计量折算出流量系数,再用固定公式进行计算。这个方法不仅能够计算出嘴控生产的电泵井、自喷井日产液量,还可以根据参数变化及时发现、分析和处理变化井,较标产方式快捷、准确,得到广泛推广使用。此项发明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创新工作法”。近年来,赵常明将该成果与油田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应用,使其功能进一步延伸,使油井在线监控能力和变化处理速度明显提升。

在赵常明大胆创新、智慧创新的感召下,岗位员工攻坚生产难题、创新创效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为解决抽油机井卸载过程中,启停井次数多,易造成操作人员高空坠落或夹手的问题,赵常明带领徒弟王世谦通过两个月的研究实践,发明了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安全可靠的“多功能坐卡”。工作室发明的“自制复式盘根盒”在推广使用后,将更换盘根的次数由之前的3天延长至23天,实现一个月累计增产46.5吨,年累计节约盘根成本9800元。

据统计,仅2013年上半年,工作室获得厂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奖项的岗位员工就达到45人次;各种小发明、小革新超过千项,累计创效上百万元,突破有史以来岗位员工创新创效新纪录。

2015年,赵常明被聘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同时升级。那一刻,他把目光进一步放远。他立志要把岗位创新创效向各个岗位、每名员工扩散,决心在生产一线搞出点名堂。他带领员工领项专攻上级下达的攻坚难题。“GPS安全生产辅助系统”创新项目直接惠及岗位员工,“智能油水井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项目让油水井稳定生产周期平均延长超过200天……实现了生产一线难题攻克由单一性向普遍性转变。

为进一步发挥技能团队的合力攻关作用,2020年,工作室建设成为以赵常明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石油开发行业现场难题攻关、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赵常明带领技师团队年攻克生产难题30余项,创效3700余万元。“电动潜油螺杆泵停井后启动困难”项目攻关,在集团公司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项目当年创效290万元。

2023年,集团公司“压舱石工程”——枣34区块的主战场在赵常明所在管理站拉开帷幕。面对新区开井后产量上升,而集输能力、天然气回收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他快速集结工作室核心成员和基层技术人员,创新应用“系统加药+参数优化”方式,改善油井举升和集输流体的流动性能,通过设定外输泵的压力值,确保单井和系统平稳运行。在满足油井自产天然气完全回收的前提下,研发优化并推广井口套管气回收装置,节约装置外购费用7.5万元,累计增收天然气12余万立方米。同时,赵常明组织工作室成员讨论天然气应用结构优化方案,实现每天发电1万千瓦时。

从改造一个个小工具开始,到研发一项项大成果,工作室成立至今,赵常明牵头开展了34个公司级及以上项目,累计创效9000余万元,获国家专利46项、创新成果奖76项。

来源丨《中国石油报》北方周末

记者丨刘英

通讯员丨胡瑶

编辑丨冯军

责编丨华槿颜

举报/反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